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白釉剔劃牡丹紋罐 / 白釉綠彩劃花盆 / 白釉黑花盤口瓶

遼寧省博物館藏遼代陶瓷概述

文∣么乃亮 圖/攝影∣遼寧省博物館


契丹族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屬東胡鮮卑系,公元四世紀∼九世紀末遊牧於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公元九一六年,出自迭剌部的部落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後改遼、大契丹、大遼)政權,是繼匈奴、鮮卑、突厥、回鶻之後,在北方地區興起的又一個對中原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權。遼王朝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共九位皇帝,遼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所滅,國祚二一○年。契丹建國後,逐漸吸納和融合漢文化,定居在遼國境內的契丹、漢及其他民族的工匠們,共同創造出獨具地域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其中,以實用為主兼具裝飾美感的陶瓷製品,在諸多藝術類別中脫穎而出,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研究契丹族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遼代陶瓷簡稱「遼瓷」,泛指在遼朝境內燒製的瓷器、釉陶器、素陶器及建築用陶器。廿世紀初,人們對遼瓷的認識非常模糊,偶有一些遼代陶瓷器散見於古玩市場,被稱為「北陸貨」,將其同金元陶瓷混為一談。一九三三年,(偽)滿洲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前身)成立,將入藏的一批風格相似的陶瓷器整理出來,正式命名為「遼瓷」,自此國內外學者開始關注並研究遼瓷,其面貌日漸清晰。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遼博)收藏的遼代陶瓷極為豐富,數量在七百件左右,除了原(偽)滿洲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的舊藏外,還有相當數量為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考古發掘出土品,整體品質上乘,基本能夠反映出遼代陶瓷的整體面貌。

本文以遼博重點常設展「遼代陶瓷展」為基礎,選取館藏遼瓷代表性品種,就造型和釉彩兩個方面,兼顧紋樣裝飾和文化因素,撰成概述文字以饗遼瓷愛好者,也希望向不瞭解遼瓷的廣大讀者推介遼瓷。遼代陶瓷的造型和紋飾具有濃郁的遊牧文化氣息,蘊含了契丹族特有的生活習俗和審美情趣。雞冠壺、鳳首瓶、長頸瓶、雞腿壇等,品種姿態奇異,作為容器既可儲水,亦能裝奶盛酒,實用性很強,是適應北方草原遊牧生活的產物。執壺、淨瓶等分別帶有一定的樣式和宗教色彩,反映出契丹族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變革。紋飾題材以本土花卉最為常見,線條簡約粗放,體現了遼代陶瓷質樸實用的特點。

雞冠壺是最具馬背民族風情的造型,因其提繫部位形似雞冠而得名(東北考古學家李文信先生命名),又稱皮囊壺、馬鐙壺,源於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製品。北方草原民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過著「轉涉為時,車馬為家」的遊牧生活,就地取材,以皮革或木料製作成存貯酒水的容器,是他們馬上生活的重要內容。當然,陶瓷雞冠壺除了吸收皮囊容器的造型,也不斷受到境外器物式樣的影響,樣式變化不一。從造型上看,雞冠壺一般分為穿孔式和提梁式兩個系列,穿孔系列是契丹族固有的造型,便於穿紮繩鏈固定在馬背上;提梁系列的最早樣式見於中原,後被輸入移植到遼境,並得以流行。早期的雞冠壺仍清晰地保留著仿皮頁、皮穗、皮條、皮扣的痕跡,晚期這種裝飾逐漸消失。隨著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兩個系列的雞冠壺最終被提梁式取代。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11月號第12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