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清康熙 琺瑯彩瓷紅地罌粟花碗 (中)清康熙 畫琺瑯花果紋盒 (右)清康熙 銅胎畫琺瑯花卉方盤 故宮典藏

清宮與郎世寧相關之工藝發展

文∣李思潔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早於一九八○年代,便有西方學者 Michel Beurdeley 提出,清官窯瓷器上出的西洋風裝飾紋樣應與郎世寧等西洋傳教士有關,雖然朱家溍先是由畫風研判可能性不高,但隨著《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以下簡稱《活計檔》)中可見郎世寧不僅參與了繪畫的製作,瓷器、畫琺瑯、玉器、漆器等工藝產造紀錄中亦可見其名,因此楊伯達提出郎世寧不光是位畫家,也是工藝設計師的觀點。George Loehr 也由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 1682∼1746)的日記,發現他與郎世寧曾奉旨試繪畫琺瑯,因而推測康雍兩朝瓷器上可能存在有相關紋樣。然而,「郎世寧與瓷器」課題上的研究困難在於至今仍未發現郎世寧繪製某一件作品的紀錄,加之紋樣畫稿可以重覆使用,較難以研究繪畫的方式進行風格分析。

傳教士與清代畫琺瑯發展
畫琺瑯,可說是清代工藝品發展最為突出的一項。西方琺瑯的應用甚早,大約公元前十二世紀便出現;至公元六世紀拜占庭地區多見掐絲琺瑯所作的聖杯、十字架等物,十世紀至十三世紀時大量外銷。琺瑯傳入中國的時間大多以元代吳淵穎的大食瓶詩和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中所載的「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合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謂鬼國窯」,認為琺瑯始於元代。但楊伯達以唐代吐蕃墓中即有金屬琺瑯器的考古發現,認為唐代已出現掐絲琺瑯;張臨生的研究則認為琺瑯最晚於南宋時便傳入中國。

無論琺瑯於何時傳入中國,至明代時已紮根深久,於景泰朝時發展興盛,甚至有了「景泰藍」的美譽,清宮廷也有燒製。不過中國發展鼎盛的琺瑯技術為掐絲琺瑯,和西洋畫琺瑯技術不同。掐絲琺瑯是以銅質為胎底,再將銅絲焊於胎上,形成線框,於框內填入琺瑯彩並入窯多次燒造、打磨製成的器物。而西洋畫琺瑯不以銅絲作線框,直接將琺瑯顏料畫至銅胎上,形成與掐絲琺瑯極為不同的氣氛。

 
  全文請見《大觀》2015年10月號第7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