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1)臥馬形金牌飾 (2)鑲寶石臥形金戒指 (3)鹿紋鎏金銀盤 (4)鳥形步搖冠 (5)鹿角步搖冠 (6)鷹形金冠頂與金冠帶

攬盡繁華一色金 (二)

文∣鄭椀予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草原民族金器─匈奴、鮮卑、突厥

歐亞草原的文化傳播
黃金藝術起源於銅石並用時代,亞洲地區銅石並用時代的代表性文化為公元前三五○○年自裡海─黑海北岸向東方遷徙的一支印歐民族,在阿爾泰山南麓所形成的切木爾切克文化(Chemurchek Culture),其因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的切木爾切克鄉發現而得名;而維吾爾自治區內與陝西、蒙古國等地均發現了屬於切木爾切克人黃金製品的新月形佩飾。

二○一一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阿爾泰山南麓東塔勒德墓地發現三百多件黃金飾品,其中豬、羊、獅、豹等動物造形金箔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伊朗北部茲微耶寶藏(ZiwiyeHoa rd)的卷曲動物紋金飾相似,也與亞述都城尼尼微遺址所出的巴尼拔(阿卡德語:Aššur-b ni-apli,公元前645∼前640)統治時期獅子浮雕如出一轍。

而東塔勒德墓地及中亞撒馬爾干所出之喇叭形金耳環,與前次(四十九期)〈先秦出土金器〉所介紹的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中晚期墓之喇叭形〈金耳環〉,造形亦可見傳承,二者同源自公元前一八○○前在中亞草原興起,公元前一四○○年傳入蒙古高原,由雅利安人建立的安德羅諾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

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研究,這類喇叭形金耳環在中國早期青銅文化時期甚族的影響,同時其黃金製造技術,至晚於商代中晚期即傳入中原。

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金曜風華:夢蝶軒藏中國古代金飾」中展出的〈臥鹿形金牌飾〉,其前後肢均收合於腹下,鹿角與鹿身後段以二個圓圈相連,眼部鏤空。副館長許曉東說明,卷角鹿飾為公元前六∼四世紀歐亞草原至內蒙古等地牌飾的常見題材,同時臥鹿風格也與歐亞草原斯基泰民族的動物造形金飾一致。因此由這件臥鹿金飾,亦可見當時北方草原民族金器與斯基泰民族之間的關係。

斯基泰風格
斯基泰民族(Scythians)在中國《史記》、《漢書》中將之稱為塞種人或薩迦人,向來被當作中國北方草原民族黃金文化起源的代表。公元前九世紀之前,斯基泰人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公元前七世紀前後草原民族大遷徒,斯基泰人往黑海北岸為中心的草原地區西遷,至公元三世紀後半葉最終為哥特人滅亡。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12月號第5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