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金西崖 陰文金城畫山水又草書竹扇骨 長30.7cm 1920

金石篔簹─金西崖竹刻藝術特展

文∣施 遠 圖/攝影∣上海博物館


竹刻是中國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將雕刻藝匠與文人意趣高度融合,深具獨特的審美價值。清代中葉以來,隨著江南文人大量參與竹刻藝術創作實踐,竹刻的雕刻形態逐漸轉變,利於再現書畫與摹刻金石的平面刻法發展為文人竹刻的主流。這一趨勢在民國年間達到極盛,金西?正是這一類型竹刻藝術的代表人物。

金西崖(1890∼1979),名紹坊,字季言,(一作西崖)其號,以號行。出生於南潯望族,畢業於上海聖芳濟學院,後任土木和橋樑工程師。受兄長名畫家金城和竹刻家金東溪的影響,金西崖在從事社會工作和打理家族事務之餘,致力於竹刻的創作和研究,青年時期便在竹刻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功。他精通竹刻工藝中幾乎全部的平面雕刻技法,也能雕刻木、牙、石等材質。在金西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與其長兄、著名書畫家金城(1878∼1926)合作而成的,「拱北畫,西崖刻」已成為其竹刻創作中最具特色的作品。金西崖結識了眾多文藝界名流,與包括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吳湖帆、沈尹默在內的近世書畫名家合作,創作了大量的竹刻作品。他繼承了清代中期以來杭嘉湖地區浙派文人竹刻的優良傳統,十分重視作品格調的書卷氣和講求刀法上的金石味。長年寓居滬上,與海派書畫篆印諸大家時相過從,沾溉極深,又使他成為海派竹刻的健將。

在竹刻藝術史上,金西崖可稱後期文人竹刻集大成的人物,既是浙派竹刻的殿軍,更是海派竹刻的中流砥柱。他除了留下數百件竹刻精品供後人欣賞、觀摩和學習外,還深入進行理論探索,撰寫了有史以來第一部對竹刻進行全面論述的著作《刻竹小言》,奠定了今天研究竹刻藝術及其歷史的學科基礎,在全面總結竹刻歷史與工藝的基礎上,為竹刻藝術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真知灼見。他的藝術成就無論生前身後都廣受讚譽,而足稱蓋棺之論的是啟功先生「於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的評價,就理論建樹而論,五百年來竹人中亦只此一人,堪稱是廿世紀最傑出的竹刻藝術家和最重要的竹刻藝術理論家。

上海博物館與金西崖先生有著深厚的淵源。一九五○年代,先生本人即向成立之初的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捐贈竹刻作品。「文革」爆發後,為使自己的創作心血免遭浩劫,又主動致電,將家藏作品寄存,顯示了對上博充分的信任。這些作品,有許多在後來陸續為上博購藏。二○○一年和二○○八年,金西崖先生家屬又向上博捐贈了部分先生的遺作和遺物。加之來自其它管道的徵集,上博遂成為當今金西崖藝術作品最為重要的收藏機構。整理、研究和宣傳金西崖先生的藝術事業及其成就,也成為上博專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是金西崖先生去世四十週年(2019),明年則是其誕辰一百三十週年(2020),為紀念這位傑出的竹刻藝術家、理論家,上海博物館特別舉辦了跨年展覽「金石篔簹─金西崖竹刻藝術特展」。展覽包含展品共計一六三件(套),以竹刻作品為主,還包括木雕、繪畫、印章、拓本、名家題跋、檔案資料等與其藝術生涯有關的文物。本次展覽是一九四九年後首次舉行的金西崖竹刻藝術專題展,通過系統展出金西崖的作品,全面展示一代竹刻大家的創作面貌和藝術成就,為弘揚當代江南工藝文化提供重要的實物範例,並推動今天對竹刻這門獨具中國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特色之藝術的學術研究與傳承實踐。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12月號第12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