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五代 越窯青瓷茶托 上虞博物館藏 / 五代 越窯青瓷鹿形盒 

越窯的衰落與南宋越地窯業的屬性

文∣牟寶蕾 圖/攝影∣牟寶蕾

哲人說過:「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任何事物都是從發生、發展壯大最後走向消亡的。越窯在五代晚期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輝後,便緩慢繼而迅速地衰落了。一個生命力如此旺盛、規模如此龐大、市場優勢如此突出的瓷窯體系,在北宋晚期全面冰消瓦解,是瓷器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成了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課題。

對以往觀點的述評由於越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學術界一直沒有停止對其衰落原因的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吳越國滅亡說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陳萬里先生,他指出:「……嗣後忠懿歸宋,不復需要此巨量越器之貢進,益以趙宋諸帝利戒奢侈,禁用金飾,恐怕越器就以這種情況而衰落下去。本來越器之大量生產,以及可以做到這樣的精妙,是完全由於吳越王的促進,以後衰落,又是完全受到政治的關係。而在應用方面,既然僅僅用之於進貢,不是普遍推行之於民眾,自然整器之流落在人間的很少。」之後也有專家認為淡出官方視野是越窯衰落的主要原因。然而,吳越國的滅亡並非導致越窯衰落的決定性的原因。越窯自唐代就開始生產貢瓷,至北宋中期仍未停止,但仍以生產商品瓷為大宗。

在寧波和義路唐代海運碼頭遺址中,出土了一批唐代越窯青瓷,只是當時準備運銷國外的一部分。二○○三年,在印尼西爪哇省井里汶(Cirebon)附近海域發現了一艘沉船,艙內遺存著廿多萬件越窯青瓷,其中有一件青瓷碗的外底銘有「戊辰徐記燒」五字,根據器物的造型、裝飾和工藝特徵分析,此「戊辰」為乾德六年(968),顯示船上的越瓷是錢弘俶在位時越窯燒製的。一艘偶然沉沒的貿易船上就載有如此巨量的越瓷,那麼,歷年銷往全國和海外各地的越瓷總量,必定是多的難以估量。

事實證明,越窯在整體上屬於受價值規律支配、以生產商品瓷為主的瓷窯體系。吳越國納土歸宋後,雖然貢瓷數量大大減少,越窯仍繼續大量生產商品瓷,北宋朝廷還在越州派駐監窯官,負責窯業稅的徵收。可見,越窯的衰落,與吳越國的滅亡無關。其二,越窯自身缺陷說。這種觀點認為,由於越窯在近千年的生產過程中,胎釉所用的原料基本沒有變化,其中氧化鐵和氧化鈦的含量較高,致使胎呈灰白色,釉呈青中帶黃或灰的色調,燒成溫度多保持在一一○○℃左右,限制了胎的燒結程度。北宋時,南方景德鎮和北方汝窯、定窯進展,越窯所用的原料和燒成溫度已不能滿足提高品質的要求,成了越窯衰落的主要原因。實際上,越窯製瓷原料中天然含有一%∼二%左右的氧化鐵,使胎呈淡灰色,恰好襯托出青瓷蒼碧素雅的色澤,這正是越窯在市場競爭中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燒成溫度在一一○○℃左右的小範圍內波動,不至於明顯影響瓷器的品質。值得注意的是, 東漢時越瓷的燒成溫度高達一三一○℃,而六朝越瓷的燒成溫度略有下降,一般保持在一二○○℃左右,唐五代時期,越瓷燒成溫度降至一一○○℃左右,這種燒成溫度的變化不是工藝的倒退,而是技術不斷提高的反映。唐五代時,為了追求瓷器碧玉般的質感,將燒成溫度降至一一○○℃左右,這樣,釉中便生成和保留了大量的鈣長石析晶,使釉層的透明度下降,同時, 因石英顆粒未能完全熔融,釉層表明凹凸不平,對光線產生漫反射,從而使瓷器獲得「類玉」、「類冰」的審美效果。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10月號第12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