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彩色釉陶中國與美洲人物圖壁磚 荷蘭代爾夫特錫釉陶 約1690∼1720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速覽
文∣陳 潔 圖/攝影∣陳 潔

十六世紀開始,隨著歐亞交通新航線的開闢,中歐貿易與交流日漸頻繁。瓷器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斷地輸出海外,不僅見證了明清時期中國與歐洲的貿易發展,也記錄了當時圖像、設計、技術與觀念的交流,是東西文化間對話與互動的載體。
目前,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攜手,聯合來自法國、葡萄牙、英國、荷蘭、美國、瑞士、中國七個國家的十二家世界知名博物館及收藏機構,彙聚二○六件(組)精美文物,在上博為觀眾呈現「東西匯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展覽雖以陶瓷為媒介,但仍期以全新視角,透過器物呈現當時的世界貿易和早期全球化中的跨文化交流。
大航海時代之前,中國與歐洲之間並無直接的海上交通航線,中東地區的中轉遂成為東方貨品輸入歐洲的重要路徑。輾轉到達歐洲的中國瓷器數量稀少、價格高昂,是僅供權貴階層消費的奢侈品。
展覽以三件頗具傳奇色彩的器物開篇:第一件珍貴的明永樂〈青花纏枝牡丹紋執壺〉(圖一)是鄭和下西洋時代明代宮廷贈予中東的外交禮物。一五四七年,法國派駐奧斯曼帝國的大使覲見蘇萊曼一世,隨後將其攜回法國;第二件珍寶是明嘉靖〈青花礬紅描金纏枝蓮紋碗〉(圖二),該碗由赴耶路撒冷朝聖的埃伯哈特•馮•曼德沙伊德伯爵帶回歐洲,並添加鑲嵌以紀念兄長;明弘治〜正德〈青花纏枝牡丹紋碗〉(圖三)則來自中東,一五一四年,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在〈諸神之宴〉(圖四)一作中,便繪製了類似的青花碗。當時中國瓷器多由威尼斯商人從中東貿易至歐洲,故此類青花出現在威尼斯畫派作品中絕非偶然。
這三件器物揭示出中歐貿易全面成熟之前,中國瓷器通過外交、旅行者、貿易等不同管道自中東輸入歐洲的方式。這些精美的器物不僅見證了特殊的流通歷史,也開啟了此後東方瓷器風行歐洲的先聲。
十五世紀中期以降,經由中東聯結東西方的傳統商路頗受阻滯,歐洲船隊於海上不斷擴張,探尋新領地與貿易路線,席捲世界的大航海時代自此開啟。葡萄牙人最先東來,西班牙、荷蘭緊隨其後,瓷器作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見證了十六世紀中歐貿易的展開。器物面貌的變遷也反映出十七世紀、十八世紀貿易主導權由葡萄牙向荷蘭、英國東印度公司漸次轉移的過程。展覽的第一部分彙集代表性貿易瓷器及沉船出水器物,通過「中歐貿易的展開」、「陶瓷貿易變遷與東印度公司的崛起」、「沉船瓷器與貿易網路」三個章節,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展現中歐貿易的歷史發展及貿易網路的變遷。
一四九八年,瓦斯科• 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0〜1524)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卡利卡特,開闢了歐亞交通的新路線。一五一一年,葡萄牙占領麻六甲, 取得溝通中國的戰略要地。一五一三年,歐維士航行至中國,在屯門登陸,標誌著中葡直接貿易的開端,揭開近世東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深刻改變了歐亞貿易格局。儘管葡萄牙與明朝的官方交往並未成功,但一五二○年代起,葡萄牙已建立起以麻六甲為中心,連通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網路,之後還在私商引導下赴閩、浙貿易。一五四九年走馬溪之戰後,葡萄牙人重返粵海,在上川島、浪白澳等地貿易。一五五七年,葡萄牙入居澳門,獲得了穩定貿易居留地。澳門自此飛速發展,成為遠東最重要的中轉港和貿易中心。
在貿易各階段,葡萄牙都訂製了特殊的紋章瓷器。展覽精選珍貴的早期訂製瓷,通過器物串聯起葡萄牙在麻六甲、閩浙、上川島、澳門等不同時期的貿易史。作為最早的歐洲訂製瓷,它們還記錄了東西方早期圖像交流中的誤讀,以及當時貿易和宗教文化傳播的關係,彌足珍貴。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2年1月號第14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