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清 棋楠雕齋戒牌 (右)西漢 青銅鴨熏

博山尚停雲—歷代用香小史

文∣劉靜敏 圖/攝影∣劉靜敏


數千年來,散發芬芳氣味的香木、香草、樹脂等物,一直是深受人們喜愛。除了作為供奉社稷神祇,祭祀祖先、宗教信仰等不可或缺的祭品,同時也是愉悅身心的不可或缺之物。直至今天,當敬神、祭祖時,仍不忘燃上一炷清香。從漢代博山熏爐為始,道家修行藉觀煙霧以冥思;隨著佛教的傳入,通過感官的鼻、香與眼、色、耳、聲、舌、味、身、觸、意、法,都
是修道成佛的各種法門。

唐宋時期文人對氣味有了另一種體會,香既非權貴的奢豪表徵,也不是庶民百姓潔淨、開竅醒腦的功能,而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提升,視香為鼻觀之道,靈臺空明之法。

作為出香的載體,歷朝所使用爐具各具妙用,如:漢魏時期,以草木類植物為熏燒,求其出煙,故博山爐之爐蓋設計便以出煙如雲霧為尚。至於宋元時期,陶瓷熏爐盛行,或強調賞煙之美,或求其氣味清幽,丸、餅、印篆、線香等各式熏香方式畢集;至於明清,以無煙有香為風尚,於靜室香屋書齋中焚香,成為日常生活中頤養身心的必備清課。

然而,現代人開始重新思考香之氣味對於生活的助益,焚香不僅是敬天禮佛,除瘴避穢的作用,而是可以朝向心靈休養、澄心靜觀的內省境界。因此,洋溢著芬芳的氣味的傳統用香歷史,雖小道亦有可觀。

紉秋蘭以為佩—先秦用香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詩經•鄭風•溱洧》

先秦時期散發芬芳氣味的來源,主要是草木植物類的芳草香木。

從出土文物來看,距今二千多年的戰國時期,長沙楚墓所發掘的紀錄顯示,已經發展出造型多樣的熏爐,有的熏爐內還保存著未燃盡的香料和碳末。而文獻記載更為豐富,南方詩歌的《楚辭•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說明佩帶芳草,來求潔淨、除穢避惡。《楚辭•九歌•雲中君》中也談到「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尤其《詩經•鄭風•溱洧》描述春三月上巳日,在溱水與洧水之旁,男女「秉蕑」,即是手持著蘭草的情景,也有人說這是男女藉此節日來表達情愛,手持蘭草作為戀愛歡會的信物等等。

若從食物來看,以香入酒,先秦時期也用於祭祖。《詩經•大雅•江漢》有「秬鬯一卣」,秬為黑黍,即黑麥之類;鬯即是鬯酒,用黑黍與鬱金合釀而成芳香鬯酒祭祀祖先。鬱金又稱薑黃,用鬱金根狀莖滲合於黑黍(秬)所釀成的酒,這樣酒的顏色會略帶著金黃色,而且有鬱金獨特芬芳氣味,這種酒也稱為「黃流」,把黃流美酒裝在祭神的玉壺中傳遞祭祖的敬意,所謂〈大雅.旱麓〉篇:「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5月號第4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