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商代安吉鬲鼎 (中)西周烏山M2方鼎 (右)商代郎溪圓腹錐足鼎

東南地區的青銅器 (一)

文∣俞珊瑛 圖/攝影∣俞珊瑛

長江下游及其以南的東南地區,包括了上海、浙江全部,江蘇、安徽的南部和福建的北部。這一地區在夏代起就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商周時期出現較為發達的青銅文化,出土青銅器的數量和品質都頗為可觀。在東南地區出土的青銅器中,鼎是一個大類,數量最多,類型也十分豐富,並且使用時間很長,具有代表性。根據東南地區出土青銅鼎的形態,大體上可分三足圓鼎、四足方鼎二種,其中圓鼎占絕大多數,方鼎極少。就青銅文化的性質而言,則可分商式鼎、周式鼎、越式鼎、楚式鼎以及其他類鼎等五個大類。

商式鼎
東南地區出土的商式青銅鼎共六件,年代在二里岡後期至商末周初。根據鼎的不同形態,可分為圓腹錐足鼎、圓腹柱足鼎、圓腹蹄足鼎、鬲鼎四種。

圓腹錐足鼎僅見一件,一九八五年安徽郎溪縣宣郎廣茶場出土。鼎方唇,直口,深腹,圓底,二繩耳,三錐狀足,口下飾一周雲紋,內壁尚有四個舌狀箅承支釘。與三足相對應的位置均有一條鋸齒狀扉棱,由器口直抵足上部。郎溪鼎的形制、紋飾,與上海博物館藏的商代早期雲紋錐足鼎、鄭州二里岡上層出土的雲紋錐足鼎相近。鼎上的雲紋樣式,也與江西新淦大洋洲出土的三件銅鐃上的雲紋相同。新淦大洋州墓葬的年代是二里岡後期至殷墟早期,所以郎溪鼎的年代也可擬訂在二里岡後期至殷墟前期。

錐足圓鼎是最早出現的青銅鼎造型,流行於商代早、中期,在河南鄭州、輝縣,陝西銅川,湖北黃陂,江西新淦大洋洲等地均有出土,殷墟時期較為少見。郎溪雲紋鼎小耳、錐足,耳、足為「四點配列式」的形制,與早期商式鼎完全相同。不過,郎溪鼎腹內設箅承支釘,同時具有蒸煮功能,這是相當獨特的。另外,郎溪雲紋鼎上的繩耳不見於其他地區,應是本地的傳統。

圓腹柱足鼎僅見一件,二○○九甌海楊府山出土。鼎圓腹,腹較淺,圜底,三柱形空足。上腹部有淺浮雕紋飾痕跡,因鏽爛嚴重,難辨形狀,整器殘損和鏽蝕情況嚴重,且已變形,足尖殘斷。該鼎的特徵為圓腹柱足,此類鼎在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如商代晚期的殷墟西區M九○七:三圓鼎、西周早期的甘肅靈台姚家河M一:一圓鼎等。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3月號第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