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雍正款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橄欖瓶 (中)雍正款琺瑯彩山水玉壺春瓶 (右)雍正款粉彩過枝桃紋盤

雍正官窯綜覽

文∣鄭椀予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

清代雍正一朝(1723∼1735)雖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它的製瓷成就與前後均長達六十年的康熙、乾隆二朝相較毫不遜色。康熙時期初創的品種,如粉彩、琺瑯彩與墨彩,及傳統的鬥彩和釉里紅等,在雍正朝都有不同於以往的進步。尤其是各種仿古名窯或仿宣德、成化器形、紋飾之器,在雍正朝也顯得獨樹一幟。至於在康熙朝曾經盛極一時的五彩、青花,由於粉彩器的發展,其主流地位至雍正朝也就逐漸被取代。

琺瑯彩
琺瑯彩瓷於康熙時期已能燒製出精緻佳作,專作宮廷皇帝、妃嬪玩賞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而雍正皇帝對於琺瑯彩瓷的熱愛甚至超越康熙帝,對使用原料、繪畫圖案乃至瓷器樣式、高矮尺寸都一一過問。如造辦處檔案即曾記載雍正十年(1732)的二條口諭:「今日呈進畫琺瑯藤蘿花磁茶圓,再畫琺瑯時不必畫此花樣,其百蝶碗畫的不甚細緻,欽此。」及「法郎盤、碗、茶圓、酒圓俱燒造的甚好。嗣後將畫水墨的多燒造些,欽此。」反映出雍正皇帝在紋飾或品類風格方面的喜惡。

造成雍正琺瑯彩風格更超越康熙琺瑯彩的因素眾多,首先是雍正時期白瓷胎體來源。當時的白瓷胎,由康熙時期造辦處生產之素燒無釉器,改為景德鎮御窯提供的罩釉精細白瓷,彩繪、烘燒等工序再由造辦處琺瑯作進行。這種白瓷胎質細膩、胎體輕薄,其白度據中國矽酸鹽研究所測定,已達到七十七•五度,透光度也大幅超越明永樂時期,某些作品甚至達到半脫胎程度,迎光可透視器壁外圍所繪花樣,這一時期的琺瑯彩因而有「薄如卵幕、地白如雪、反面迎光透視能見畫面、楷篆書款細如毫髮」的「四絕」之稱。不過雍正琺瑯彩除了大多於白地上作畫,也會在外壁色地上彩繪,內裡或白地或繪飾紋樣。

其次,康熙時期的琺瑯料均倚賴西方進口,進口的琺瑯料至多七∼八種,嚴重限制瓷器彩繪的創意。至雍正時期由於紋樣發展到幾與書畫中工筆重彩一致的藝術效果,固定的幾種色料已無法滿足豐富構圖與多層色調的需要,因此宮中試圖自行燒煉琺瑯彩料。自煉琺瑯新料一事雖早在康熙時期即已開始醞釀,但正式指定專人撥款研製,是由雍正初年(1723)方始。至雍正六年(1728)造辦處檔案記載,七月十二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該月初十日琺瑯料終於在宮中自煉成功,除九種與西洋料顏色相同,另有「新燒琺瑯料」與「新增琺瑯料」各九種新料,顏色包括月白色、秋香色、青銅色、藕荷色等。這些冷暖色調兼具的琺瑯彩料,令雍正琺瑯彩更能表現出層次多元的題材。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8月號第59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