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漆耳杯 / 漆耳杯 / 漆座石硯

鄂城出土三國兩晉南北朝漆器嶄露新風

文∣聶 菲 圖/攝影∣聶 菲

在湖北漆工藝發展史上,歷經先秦楚、秦漢時期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墓葬在湖北境內雖有發現,但出土漆器相對較少。究其因,在東漢以後,一方面由於磚室墓的興起,墓室環境不利於漆木器類文物的保存;另一方面由於瓷器的廣泛使用,因而湖北出土漆木器數量很少,且都出土於土坑墓中。可喜的是考古人員在湖北鄂州鄂城區發掘了一批六朝墓葬,雖然出土漆器相對較少,但仍可看出許多新的漆器品類和新的裝飾方法,髹漆工藝已嶄露新風。如果對這批墓葬所出漆器進行全面梳理,可對這時期漆器品類、工藝、風格和銘文等方面的特點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湖北出土的魏晉南北朝墓在各地都有發現漆木器,主要在鄂城、宜都、武昌、大冶等地都有零星出土。在三國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襄陽郡等。兩晉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等郡。南北朝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其間有三百多年時間,因此湖北境內仍留下了這一時期為數較多的墓葬,尤其鄂城出土漆器最具代表性。鄂城(今鄂州市)位於長江中游的南岸,屬於鄂中南江漢平原區與鄂東南幕阜低山丘陵區的交接地帶,眾多湖泊和河港。一九五七年在安徽壽縣楚國晚期都城遺址內發現的「鄂君啟金節」,據諸家考證,均認為金節銘文中的「鄂」即今鄂城。秦置鄂縣,屬於南郡。兩漢時仍為鄂縣,屬荊州江夏郡。至三國時代的曹魏黃初二年(221),孫權自公安遷此,更名鄂為武昌,設武昌郡。轄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並築武昌城,以此為吳王王都。孫權稱帝於武昌,同年秋遷都建業(今南京市)。但仍「留太子登及尚書九官於武昌」。故終孫吳之世,武昌均處於王都或首都、陪都的重要地位。西晉時武昌仍為郡治,元康元年(291)由原屬荊州改屬新設的江州。東晉偏安江左時,武昌實際上是長江中上游以至嶺南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
因此, 湖北魏晉南北朝漆器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當為一九五六至一九八三年考古工作者在鄂城清理發掘的三九四座六朝墓葬, 出土漆器八十四件, 分別出自廿座墓中。一九七八年鄂城發掘四座吳墓(鋼M21、鐵M105、水M1、楊M1四座墓葬),共計出土漆器卅件;鄂城洋瀾湖北岸周家嘴五號墓(M4029)出土漆器三件;鄂城遠郊燕磯楊嶺村一號墓(M5010)出土漆器四件;鄂城西山以南郭家堖十六號墓(M2215)出土漆器廿二件;鄂城西山以南張家窯廿一號墓(M2061)出土屐一雙;宜都油脂化工廠M1出土漆器二件、木牘一件;一九六七年鄂城東吳孫將軍墓出土漆器多件,均已朽壞,無法辨認,僅知有的為夾紵胎;一九五五年武昌任家灣墓出土漆器四件;一九八○年鄂州農機廠M2出土漆器二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和朝代更替頻繁,青瓷日臻成熟,逐漸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湖北地區這時期漆器製造業遠不及楚、漢時期盛況,出土漆器較少,但是這個時期漆器工藝有較大的創新,同時出現了許多新的漆器品類和裝飾藝術。
與先秦兩漢時期漆器器類相比,這時期漆器品類更加齊全,主要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且實用器更加精緻。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新型器皿不斷湧現,成為這時期漆器品類變化的一大特點。湖北三國兩晉南北朝墓雖為中、小型墓,但一般每座墓都出土漆器一、二件,最多達廿三件。數量較先秦兩漢時期漆器變少,但也有廿多種漆器品類,主要為生活用器,少量日常雜器和喪葬用器。器類如飲食器具有耳杯、碗、槅、壺、盒、缽、碟、盤等;日常雜器及文房用具有案、虎子、唾盂、屐、石硯、梳、奩、名刺、錢串、木簡;喪葬用具有俑、棺等。其中生活用具的品種和數量明顯增多,專供喪葬用的明器極少。從湖北三國兩晉南北朝墓所出漆器可以看到,為了實用功能的需要,工匠們常將過去的一些器形進行改進使之更加精緻和實用。如將兩漢時期漆圓盒改造成實用的多種形式,如據《鄂城六朝墓》統計,漆盒就有方形、長方形和圓形等形式,並髹漆彩繪,製作精良。尤其出現了新的漆器品類,如槅是一種具有時代特徵的新品類,槅和盤一樣是盛食器,有長方形、圓形等多種形制,內分大小不等的十幾小格,其造型清新雅致。魏晉人詩句中常盤槅並稱,如魏晉左思所作︿嬌女詩﹀,便稱「並心注肴饌,端坐理盤槅」。缽、碟、唾盂、屐、錢串也是這個時期的新品類,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精緻、注重品味。石硯的出現說明人們在看重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湧現的新漆器品類,給這個時代增添了琳琅滿目的色彩。
湖北三國兩晉南北朝漆器多數為木胎,其胎質較前代輕薄,製作方法仍沿用前代斫、雕、挖、鑿、旋製成器的方法,並加以改進,工藝製作更加精緻,較多地運用旋製成器的方法。斫製法(削、挖、鑿)常用於案、耳杯、碗、盤等器物的製作。旋製法一般用於圓壺、圓盒、盂等器物的外形製作,一般是將木塊旋出器物的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則採用挖、鑿方法。雕刻則多用於木俑等喪葬用器的整體雕刻和細部製作,主要是圓雕技術和淺浮雕方法。一九七八年鄂城縣東楊嶺大隊M1漆槅(楊M1,M5010:6-1),木胎斫製,槅呈長方形,底部有壼門狀底足,槅牆內尚存六個大小相近的長方形小格。漆槅(楊M1,M5010:6-2),平底,槅牆尚存中間的一個大方格和左右側的各二個長方形小格,復原後應有二個大方格和八個長方形小格,做工極精。鄂城洋瀾湖M5漆盒(M4029:19-2),木胎斫製,呈長方形,做工也非常精細。鄂城六朝墓出土耳杯十件,其中九件出自吳墓,一件出自西晉墓。M2190:23(水泥廠78M1),共有二件,木胎,外壁及底髹黑漆,內壁髹朱漆(圖五、圖六)。從湖北所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漆器看,少數採用夾紵胎方法製作漆器。如漆盒(楊M1,M5010:8),方形盒身,木胎上黏附麻布,為典型夾紵胎。一九七八年鄂城縣水泥廠工地M1漆槅(M2190:18),槅呈圓形,夾紵胎製作,外髹黑漆,內髹朱漆,其製法與前代相似,但其製作較以前精緻。一九六七年鄂城東吳孫將軍墓出土漆器多件,但均已朽爛。無法辨認,僅知有的為夾紵胎。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9月號第16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