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篆刻在廿世紀得以中興,王福厂和其弟子吳樸堂是兩位重要的領軍人物。王福厂(1880∼1960),原名禔、壽祺,王同第四子,字維季,號福厂,別號印奴、印傭,七十歲後稱持默老人,齋名麋研齋,浙江杭州人。王福厂精篆刻,書法工篆隸,小篆工整規範,秀美遒勁,所篆《說文解字部首》、《說文作篆通假》為行家肯定,成為學篆範本。王福厂幼承家學,十餘歲即以工書法篆刻聞於時,一九一四年與葉為銘、丁仁、吳隱等於西湖孤山創設「西泠印社」。著有《麋研齋印存》、《麋研齋印存續集》、《麋研齋印存重輯本》、《麋研齋印存重輯本續》、《福厂印稿》等。吳樸(1922∼1966),字樸堂,號厚厂,因得劉喜海、陳介祺、周湘雲、趙叔孺遞藏的漢宣帝甘露四年池陽宮燈,顏其齋為「味鐙室」,浙江紹興人,西泠印社創始人吳隱的侄孫,為王福厂入室弟子,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一九四六年就職於國民政府印鑄局,一九五六年入上海市文管會古物整理部工作,後合併於上海博物館。著有《小璽匯存》、《吳樸堂印稿》、《印章的起源和流派》等。
一九四六年六月,吳樸堂與王福厂的侄孫女王智珠喜結連理,王福厂把珍藏的兩盒印章作為侄孫女的陪嫁賀禮,成為吳樸堂味鐙室藏品。這兩盒印章分別是王福厂的父親王同、三哥王綺(王智珠的祖父)的用印,共四十四方,分藏於兩個如線裝古籍的藍布印盒中,其中王同一盒廿方,王綺一盒廿四方。至今近八十年的時間裡,王智珠女士精心守護,秘不示人。今年是西泠印社創社一二○週年,也是王同先生逝世一二○週年,現已九十八歲高齡的王智珠女士允以公開這批藏印,有著特別的紀念意義。
王同(1839∼1903),字同伯,號肖蘭,晚號呂廬老人。王同生而穎異,與伯兄生日同,故命之曰同。同治丁卯(1867)補行甲子(1864)科舉於鄉,光緒丁丑(1877)成進士,授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歷主梅青、龜山、塘棲、慈湖各書院講席,而以長紫陽書院最久,著有《塘棲志》、《杭郡麈譚》、《校勘金石隨筆》、《考釋古泉錄》、《說文詩書同異考》、《武林掌故錄》、《呂廬雜著》等。這批王同用印中,有吳鳳?所刻五方、王同自刻四方、熊浪仙三方、王福厂二方、葉為銘二方、鍾以敬一方、佚名三方。其中兩對印章記錄了王同人生的重要節點,一對為王同自刻的「丁丑進士」、「同伯之章」,一方邊款為「丁丑嘉平之月,同伯自作」,一方邊款為「同伯氏作於京師」,記錄了一八七七年王同進京殿試考中進士之事。在科舉時代,文人考中進士,不僅是個人生涯中的亮點,也是整個家族的榮光,所以王同欣然刻石以記之。兩印皆以細白文刻成,既有漢印規制,又見明清流派印風範,可見史料記載王同「工詩文,善刻印」並非虛辭。另一對是王福厂為父親刻的對章「仁和王同印」、「呂廬篆隸長壽」,一方邊款為「癸卯六月朔日,男壽祺謹刻」,讀來卻令人感慨。據王同妻弟姚寶侃所撰〈王同伯先生家傳〉,王同「癸卯六月攖小疾卒,春秋六十有五」。王福厂刻此對印在六月初,而王同正是故於六月,姚寶侃記載,王同逝世前一晚,還興致勃勃地「集〈曹全碑〉字,得『人世無十全好事,生平有一脈清涼』二語,趨兒輩錄之」,王同喜愛篆隸書法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呂廬篆隸長壽」印語或許還蘊含王同篆隸書法足以傳世的意思,不料此印刻成不久,王同竟猝然離世,實在令人唏噓。
為王同刻了五方印的吳鳳?也是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字遐軒,咸豐九年(1859)六月舉人,官工部員外郎,能詩文,工畫墨蘭,善治印,宗浙派,取法陳秋堂、陳曼生,著有《味蘭室詩鈔》。他在所刻「王同伯珍藏」一印邊款中云:「同伯方家博雅好古,精于鑒賞,為作此印以應標記之用,即希正是。柔兆奄戊之歲,秋色平分之時,仿黃小松司馬法於清來堂,遐軒并誌」,這也佐證了王同收藏之雅好。據記載,王同所藏漢魏六朝金石文字,均係全張拓片,未經剪裱裝治,藉以保持原狀,又喜在所藏碑帖襯紙中闡明收羅經歷及其精髓,既詳且備。另一對「王同之印」、「同伯」對章邊款又云:「古譜中有『同伯私印』一章,因仿其文以奉同伯仁兄大人正屬,希教正之」,可見吳鳳?為王同治印極其用心,絕非敷衍之作。
「同伯氏六十以後所作」、「同伯篆分章艸」(圖十二)、「同伯」三印署款分別是「西泠印史浪仙」、「泉唐熊浪仙父」、「浪仙」,筆者識淺,未能查出此人生平,有待方家考證。而葉為銘(1866∼1948),字品三,號葉舟,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善書,尤擅篆隸,淳雅古樸,精金石考據,著有《廣印人傳》、《葉舟筆記》、《再續印人小傳》等等,葉家與王家為世交,葉又與王福厂為摯友,為王同所刻兩印「同」、「同伯」皆仿錢幣形式,外圓內方,款云:「同伯先生屬品三仿古泉式」,頗得古趣。鍾以敬(1866∼1917),字讓先,號矞申,別署越生,杭州人,少嗜金石,工於篆法,印宗浙派,擅擬陳秋堂、趙次閑兩家,形神兼得,精整雋拔,清末民初,同道推為浙派巨擘。鍾以敬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孤山上華嚴經塔下摩崖石刻「西泠印社」四個大字即為其所書。鍾以敬與王福厂誼在師友之間,為王福厂刻印甚夥。「同伯篆隸」一印以切刀刻成,瘦硬挺勁,為其典型的浙派朱文。鍾以敬年長王福厂十三歲,王福厂早年受其影響很大,從王福厂早年師法浙派的篆刻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鍾以敬這路作品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