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派風在丁敬的創立及領導下,叱咤印壇一、二百年,影響所及甚深甚遠。但思新思變無疑也是印人們常縈繞腦海中的一個念頭,西泠派風固然有其獨特的個性印風,然而到了西泠八家的末期之後,制式的風格成了一種習性,遂也刺激了新風潮的產生。
西泠八家之末已到了晚清時期,此時期確屬流派印風的鼎盛時期,挾恃著對文字書體或刀法筆韻的種種深層體認,許多印人也著實衍化出了自我的印風,諸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胡匊鄰、吳昌碩、黃士陵等印人都有自我強烈風格呈現,確實豐富了晚清時期的印壇風貌;相對的,西泠派風則漸顯式微,不過由於其基調扎實穩妥,反倒成為諸多印風形成前的踏腳石,試看上述諸多印人的早期印作,不都也遺留著西泠派風的面貌!
所以可以說,西泠派風在西泠八家之後,是一種多數印人不忍拋去又不肯襲用的印章風格,晚清時期如是,民國初年亦若是。而思考如何去運用西泠派風那股古樸剛健的長處,也同時要對那種鋸齒咧牙習性的排除,倒也成為有志振興西泠派風印人的一種課題。
晚清民國初年, 能做此努力而又有具體成果者,要屬王禔為此中翹楚。王禔溫文儒雅,長時創作豐富,又能綿延其影響力及於弟子門生,較之西泠派風有其相似與不似之處,相似之處為能延續西泠古樸挺健的金石氣息,不似之處則多精緻謹嚴態度的對待及安詳穩妥書風的置入,故也成就了一種獨立的印風。
有印學研究之士曾對王禔之印風稱之為「新浙派」,吾意以為,王禔既有新貌又能承傳,後繼者也不多脫離其範疇,已能獨自張旗掛幟,故在此姑且稱之為「麋研派風」。麋研者為王禔最常用的齋號,其名源自於王禔曾得有上品龍尾坑眉子硯,麋字通眉字,有眉毛之別意,研字又通硯字,故以麋研額其齋室。
王禔(一八八○∼一九六○),仁和(浙江杭州)人,久居上海。原名壽祺,字維季、微幾,號福庵、福厂、福盦、福菴、福闇、屈瓠、羅剎江民、印侶、印傭、摩詰後人、鉏石農,七十後號持默老人。單名禔,約於一九二○年四十歲左右更名使用,也就一直沿用。齋堂有麋研齋、春住樓、苦晚齋。王禔為王同之四子,王同(一八三九∼一九○三),字同伯,號肖蘭,晚號呂廬老人。光緒丁丑年進士,官刑部主事,又歷主梅青、黽山、塘栖、慈湖等書院,尤以杭州紫陽書院任期最久,造就之士遍諸行省,士林推從,深具雅望於時。工詩文,精小學。善書法,摹臨篆、隸碑版不下百數十種,功力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