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新石器時代 勾雲形玉佩 / 新石器時代 玉鳳

從出土文物看石器時代的遼寧

文∣韓 雪 圖/攝影∣韓 雪

遼寧,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遼寧省氣候溫暖、河流縱橫,有長達兩千餘公里的海岸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遼寧省位於歐亞大陸荒漠草原地帶,地處華北地區、渤海海域和黃海海域的交界區域。由於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遼寧地區自新生代以來,東西兩側逐漸抬升形成丘陵山地,中部形成遼河下游平原,地勢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呈馬蹄形向渤海偏倚。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為早期人類和第四紀哺乳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棲息地。
石器時代是考古學上人類歷史的最初階段,當時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整個時代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時代開始為止,歷時二、三百萬年。在人類歷史上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石質工具的特點所反映的不同發展階段,可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石器時代從距今二六○萬年延續到一萬多年以前,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整個更新世。
考古學一般將人類起源至農業出現以前的時期稱作「舊石器時代」,以打製石器作為重要標誌。遼寧是遠古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較完整的序列。據不完全統計,遼寧地區共發現舊石器遺址和地點六十餘處,其文化特徵與華北的舊石器文化相近。其中,本溪廟後山遺址、營口金牛山遺址、喀左鴿子洞遺址和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遺址,共同勾勒出遼寧地區「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發展階段。
廟後山遺址位於遼寧省本溪縣山城子鄉廟後山南坡,是目前已知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分布最北的洞穴遺址之一,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可追溯到距今五十萬年。遺址出土人化石三件、石製品八十餘件、脊椎動物化石七十六種。根據沈冠軍等專家對廟後山遺址部分地層鈣板年代重新進行的鈾系測年,出土於第六層上部的人類臼齒應至少為廿萬年前,第六層下部的少兒股骨殘段很可能為卅至四十萬年前,第五層鈣板下的人類犬齒,至少為五十萬年前(張麗、沈冠軍、傅仁義等,〈遼寧本溪廟後山遺址鈾系測年初步結果〉,《東南文化》,2007年3期)。廟後山遺址以打製大型石片為工藝特色,兼具華北兩大舊石器文化系統的特點,是遼東半島舊石器時代初期的代表。
營口金牛山遺址是中國東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人類遺址,距今約廿八萬年,地質年代屬中更新世。遺址出土古人類化石共計五十五塊,同屬於一個廿餘歲的女性個體,其完整性在國內外均比較罕見,是研究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轉變的重要科學資料,與元謀人(早期直立人)、北京人(晚期直立人)構成人類進化史上的三個連續發展階段。金牛山人以洞穴為居所,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已懂得用火,能製造工具。與金牛山人共存的動物化石十分豐富,較重要包括有變種狼、中國貉、三門馬、梅氏犀、腫骨大角鹿、最後斑鬣狗和碩獼猴等。其中,兔類、鼠類和鹿類的肢骨等,是金牛山人狩獵的主要對象。
喀左鴿子洞遺址是遼寧地區迄今發現最重要的舊石器中期遺址,距今約七萬年。遺址位於大凌河畔,洞穴保存完整,為奧陶紀石灰岩和侏羅紀砂葉岩組成的岩廈結構,洞口朝東向陽,有洞道通主室。洞穴堆積物豐富,動物化石計有六個目、廿六個種屬,羚羊數量最多,鹿類次之。據研究記載:「鴿子洞舊石器文化,無論從石器製作技術上、類型上或石器大小上都與周口店第一地點和第十五地點的石器十分相近,因之,在文化上與北京猿人文化關係最為密切,是北京猿人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從而擴大了北京猿人文化分布和傳播的範圍」(鴿子洞發掘隊,〈遼寧鴿子洞舊石器遺址發掘報告〉)。
小孤山遺址位於鞍山海城市孤山鎮,距今約四萬年,為舊石器晚期遺址,屬晚更新世。遺址經歷一九八一、一九八三年兩次發掘,洞內發現石製品、骨角器、裝飾品、人類化石、大量動物化石出土和灰燼層。其中,刮削器、石核和用於狩獵的石球等石製品多達上萬件;骨角器有形制先進的骨魚鏢、骨矛頭、骨針;裝飾品由穿孔的動物牙齒和貝殼製作而成。人類化石共計四件,包括三顆牙齒化石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屬晚期智人。
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學會了製作細石器和使用複合工具。小孤山的骨魚鏢是目前中國發現時代最早、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第一件較為完整的骨魚鏢。魚鏢選用鹿角為料,以鋸、切、刮等多種技術製成。兩側削出雙排倒刺,且有「欄」有柄, 便於叉牢獵物。這件魚鏢屬於脫柄魚鏢,為研究舊石器晚期人類捕魚技術和骨魚鰾的產生、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小孤山人已掌握在骨針頂端鑽孔的技術。骨針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可以縫製衣物以抵禦嚴寒,向更寒冷的地區遷徙,開拓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裝飾品的出現,標誌著古人類藝術思維和審美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人類大腦演化出現了品質的飛躍。如李澤厚所述:「對工具的合規律性的形體感受和在所謂『裝飾品』上的自覺加工,兩者不但有著漫長的時間距離(數十萬年),而且在性質上也是根本不同的」(李澤厚,《美的歷程》,2009年,三聯書店)。小孤山遺址發現穿孔飾品五件,包括四件鑽孔牙齒和一件穿孔貝殼。穿孔獸牙分別用野貓和獾犬齒,鑽孔位於齒根;貝飾呈圓形,中心是一個由兩面對鑽而成的小孔,一側邊緣上有短刻溝,呈放射狀,刻溝裡保留了紅色染料。
規整的石器是古人類對製作、使用生產工具更加得心應手的證明,而裝飾品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在滿足生存層面需求的同時,開始向內求索,探尋精神世界。以想像為翼,在危機四伏、神祕莫測的大自然面前,人類嘗試解釋自然現象、構建精神觀念體系,開啟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新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11月號第18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