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自秉的《中國紋樣史》中記載,目前所見最早的牡丹紋,為唐代的〈飛蝶牡丹花紋蠟染〉與甘肅敦煌的〈牡丹蓮花藻井〉,唐代之前無論是器物、壁畫……,確難見到關於牡丹的描寫。
因此牡丹會於唐代開始進入裝飾紋樣史,必為該花於唐代成為花王,大量種植推崇的風俗反映。唐代銅鏡中已開始見到少數以牡丹紋為主題的裝飾;宋代瓷器中無論是磁州窯、耀州窯、定窯,均能見到以牡丹為主題的裝飾紋樣;元明兩代自中國風行至歐洲的青花、清代盛行的琺瑯彩、粉彩,或是明清後技藝變化愈形多樣的漆器工藝,與自宋代後自成一系的緙絲、織錦染繡等,飽滿碩大的牡丹紋樣從不缺席,同時年代自早期至晚期,風格由抽象至寫實,牡丹紋主題在不同器類上也有不同的裝飾手法。
瓷器
磁州窯系
磁州窯系為宋元時期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它以河北古磁州境內的窯場為中心,涵蓋了河南、山東以至甘肅、寧夏甚至福建、廣東的窯場,如河南登封窯、江西吉州窯等等,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分布與影響之廣泛,為其他民窯所無法比擬。
磁州窯因胎質遠不如定窯、刑窯的胎土細白,而發展出在胎體上施以白色化妝土的手法,創造出豪放灑脫的白地黑花裝飾技法。而牡丹紋飾的大量運用,又在磁州窯的花卉紋飾中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例,其以黑繪牡丹的形式,與同時代定窯的印花牡丹、耀州窯的刻花牡丹,形成宋元時期瓷器花卉紋飾的三大特點。
磁州窯的黑繪牡丹可分為兩種形式:纏枝花與折技花。纏枝花是繼承了南北朝以來卷草紋連續不斷的特點,同時受到中、西亞植物紋飾的影響,形成器物上獨有的裝飾手法。用於各種植物題材構圖時,與中心主題的花朵紋飾形成一組母題,以枝莖或藤蔓為骨架,向上下左右反覆連續。這類構圖嚴密規整,對稱均衡,因此所形成的紋飾也較具圖案化的裝飾性。折枝花則屬於獨立的紋樣,為以單枝花卉隨器物造形,作單獨紋樣的擺置,可能為水平軸線上下左右同組紋樣的同向或反向構圖。因為不作連續表現,使得牡丹主題在形式上更自由,也更易擺脫圖案化的束縛。
纏枝牡丹紋在磁州窯系中的應用方式又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白地黑花,為釉下鐵繪,是以俗稱「斑花石」的貧鐵礦石為顏料,毛筆為工具,在白色化妝土的表面直接作畫,標準呈色為黑色。但由於斑花石含鐵量與窯爐溫度及氧化還原氣氛的不同,也會呈現褐色、醬色等不同色調。
第二類為白地黑繪劃花。作法為先以毛筆在化妝土上畫出圖案,再以細竹針或竹籤刻畫出圖案輪廓與細部。如河南登封窯的〈白地刻花牡丹紋瓶〉,其器身刻以牡丹主紋,並飾以環弦紋與珍珠紋。河南登封窯與密縣窯均以燒製珍珠底刻花花卉紋作品聞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