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 雕象牙水族蚌式盤 故宮典藏

明清雕刻・匠心仙工(牙雕篇)

文∣梁悅詩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已利用漁獵所取得的獸骨或牙材,磋製成簡單的生產工具或裝飾品;至新石器時代,象牙製品進而成為當時工藝美術的一環,甚至製成與當時宗教信仰或禮制等相關器用。遠古時期,中原地區隨處可見的大象與犀牛,隨著文明的演進逐漸絕跡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

商代以青銅藝術為重心,但在象牙雕刻方面仍有長足進展,不但表現牙材的本色,也曾在象牙雕刻品上鑲嵌綠松石等次寶石為飾。此後象牙雕刻藝術或盛或衰。及至元代,皇室常以象牙裝飾宮殿,民間缺乏牙材,象牙雕刻工藝呈現衰頹現象。

明代中葉以後的雕刻工藝集中於吳中一帶,當時蘇州地區並沒有專攻象牙雕刻的匠役,但雕刻藝匠往往觸類旁通,即使以竹雕技藝聞名的雕刻家,也兼及磋製象牙。清初,嘉定竹人施天章與封始岐進入內廷後,曾一再奉命以象牙為材雕刻,製作出令人讚歎的作品;在內廷,他們的身分也晉升成「牙匠」。

清末象牙雕刻中心有北京、上海、廣州、福州等地,但學界多將清代牙雕工藝畫分成南北兩派,北派指北京民間作坊和宮廷造辦處牙雕作坊,以保持象牙本色為特點,注重磨工;南派也稱廣派,作坊主要在廣州一帶,側重雕工,多以質白瑩潤、刀鋒裸露、精鏤細刻、玲瓏剔透見長,牙絲編綴更是其絕活。清代南派牙雕工藝之連鏈、活紋、牙絲編綴與複層象牙球等,在北京內廷又有「仙工」之稱。

十八世紀宮廷造辦處牙雕作坊內的匠役,吸納了盛清前期江南蘇州地區的雕刻藝術風格,又在廣東地區牙雕工藝基礎上融合北匠技藝,此後,十八世紀中後期因皇帝品味的影響,形成獨樹一幟的宮廷牙雕風格,其紋飾繁簡有致,繁處重雕工,簡處重打磨,並視紋飾所需再茜染顏色,皇家氣息濃厚,遂在當時牙雕藝術上居領導地位。以下選介台北故宮「匠心與仙工:明清雕刻」展中的三件精采展品。

 
  全文請見《大觀》2010年3月號第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