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國力鼎盛,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高峰。社會財富的增加,文藝創作的繁榮,使各類工藝品製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從康熙後半葉開始,服務於皇室的宮廷工藝美術,發展為以製作工藝的精疏、難易為審美判斷的價值標準,同時極盡利用材料之能事。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宮廷趣味常引領著一個時代的審美風氣。
因竹材的特殊性而產生的一些工藝,如「薄地陽文」、留青、竹根雕等,為竹刻取得了獨具的審美價值,受到追求奇巧的達官貴人鍾愛。以玉石、犀角、象牙、琥珀、紫檀、金銀為材製作的雅玩工藝品,或材質珍稀,或工藝複雜,皆難普及,竹材卻是隨手可得之物,材賤工簡,別具對平民的親和力。如此,竹刻獲得了廣泛的生存空間,富貴者賞其刻鏤精巧;商賈擁以炫附風雅;宦遊者憑之暫慰林下之思;文士以其標榜風流清節;即黎民百姓亦得有參與此等雅事的可能。
嘉定吳之璠、封錫祿、顧宗玉、施天章、周芷岩諸家,各立門庭,遠開風氣,代表著中國竹刻藝術高峰期的最高審美境界和藝術水準。從技法體系、藝術趣味、審美追求和歷史發展脈絡等方面來分析,清盛期的嘉定竹刻可分為弘法期和變法期兩個階段。吳之璠、封錫祿二位竹刻宗匠是弘法期的傑出代表。
吳之璠(魯珍)活動於康熙年間,早年師法三朱,多用深浮雕、透雕刻竹,亦精圓雕,所製「薄地陽文」最為工絕,遂開一派新風。「薄地陽文」即減地起凸淺浮雕,浮雕凸起高度遠低於朱氏高浮雕和一般的淺浮雕,紋飾以外剔為平地,或少加陰刻。儘管迥異於朱氏「漥隆深淺,可五六層」的深刀雕法,但依然能夠表現出豐富的層次和視覺空間效果。減地起凸浮雕是久有的技法,吳氏的成就,不僅因將此技藝運用至盡善盡美之境,亦在於將書畫作品的構圖理念完美地運用在竹刻上,而又充分保留了物象的立體層次。物象之外悉剔為平地,布局疏密有致,賓主分明,有計白當黑之妙,一改明以來紋飾通身周遍的竹刻風格,具有中國畫的典雅意境與書卷氣。
觀賞吳之璠的竹刻作品,就如同品味一幅幅立體字畫,精湛的浮雕技法和優雅的文人畫氣息同時具備,這是此前此後的竹人所難頡頏。吳氏「薄地陽文」風格的代表作,當推現藏上海博物館的〈二喬並讀圖筆筒〉和〈松蔭迎鴻圖筆筒〉及臺北故宮所藏〈滾馬圖筆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