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上山採蘼蕪的溫柔女子嗎?在採集野菜下山的路上, 她遇見了「故夫」,狹路相逢,她長跪問故夫,別來可好?新人如何?「長跪」的姿態讓讀者對她充滿溫和有禮的想像。誰說分手的男女就不能再平和的對待呢?
「長跪」是怎樣的肢體行為呢?
古人席地而坐,雙膝著地,小腿往後,上身的重心經由臀部壓在腳尖上,稱作「坐」或「跪坐」。在特別恭敬的場合,兩膝仍是著席,但上身直起,側面看像一個L形,這就是「長跪」了。今日我們在榻榻米或和室中,一般的坐姿稱「跪坐」,但有所請求或道歉時,多半是「長跪」。
過去我們已經提到過一些古文字的資料,說明跪坐是上古生活中主要的坐姿,例如「女」字是以雙手自然交錯下垂的跪坐姿勢表現,「安」字甲骨文作,是女性安安穩穩的在屋宇中端坐,這種斂手安坐有一種沉著的美感。甲骨文的「」(乳)像母親懷中抱著嬰兒哺乳,也是很讓人感覺溫暖動容的字形。
不過,跪坐並不是女性特有的姿勢,表現跪姿的字還有「」( ,音節),在古文字中更是頻繁的出現,例如向神祖祈求祝禱的「祝」字,甲骨文寫作「」或「」,像人跪坐開口祈求;兩人相向而食作「」(鄉、饗);雙手向上扶持跪坐的人形,寫作「」,就是奉承「承」字;雙手援助陷阱中的人,寫作「」,就是「丞」字,是拯救的「拯」本字。
跪姿也會用在一些特殊的情況,如「令」字作「」,像人跪坐聽候命令;「訊」字作「」,像訊問雙手反綁跪著的奴隸或罪犯;「」(音服)字作「」,像以手從後壓制頭部使人屈服;以手從前方壓制頭部使人屈服寫作「」(印),是壓抑的「抑」本字。
漢字中从「」的字,多是由人形跪姿「」衍生變化而來。以「」( )作為字形結構部件的漢字甚多,也說明這種跪坐姿勢是很尋常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國人以跪坐為尚,不僅是一種尋常方式,也代表著禮節與教養。
跪坐人像在出土文物中甚為多見,史語所在安陽的發掘中,出土多件大理岩石雕及玉器,展現了不同狀貌的人體姿態,其中虎首人身跪坐立雕和半殘的跪坐人像最為著名,這兩件大理石立雕都出自西北岡大墓,身上的花紋細膩,跪坐時雙手自然垂置於膝上。婦好墓也出土有跪坐玉雕人像。漢代畫像石中最常見的宴樂主題,飲食和演奏者也都是以跪坐為主,看來這是當時習慣且普遍的一種坐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