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清乾隆〈剔彩庭園嬰戲圖殿閣形小櫃〉、(中)明嘉靖〈剔彩風調雨順菱花式盤〉、(右)清康熙〈剔紅十八羅漢筆筒〉

雙清館主人訪談錄—宋元明雕漆瑣記

文∣洪三雄、洪紹凡 圖/攝影∣雙清文教基金會、本刊資料室


漆器,是割取漆樹的天然汁液,並將生漆加工調製成色漆,塗刷於器表作為保護及裝飾的器物。二○○二年跨湖橋遺址出土距今八千年的漆弓(現藏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一九七八年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距今六千∼七千年的木胎朱漆碗(現藏浙江省博物館),為至今發現兩件最古老的漆器。依此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應是全世界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而漆器的製造與發展,從此一直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明朝隆慶(1567∼1572)年間,新安平沙人黃成著有《髹飾錄》一書,此乃現存唯一的中國古代漆工專著,研究漆器者多奉為圭臬,此書首將漆器分類為十四門。頗富盛名的中國文物鑑賞家王世襄先生(1914∼2009),在其《中國古代漆器》一書中以《髹飾錄》為依據,再將漆器的名稱與分類稍作適當的歸納與調整,概分十四類: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戧金、百寶嵌。本文謹就「雕漆」略作簡述,並暫專注於宋、元、明三代。

所謂「雕漆」,是先在木胎、金屬胎等胎體上一層一層地髹漆,少則廿、卅道,多達一、二百道,迨達所需一定厚度後,再於漆上雕刻花紋圖案,可說是一種製胎、髹漆、繪畫、雕刻(陽刻)和研磨相互結合的繁複工藝。在諸多漆藝中,雕漆的工序最多、使用技法最精、製作週期最長、藝術表現力也最強。雕漆工藝主要在於以刀法見長,因為雕刻的是漆,所以才稱為「雕漆」,而因多以紅顏色為主色,故泛稱「剔紅」。「剔」是把不要的部份去掉,也就是一種陽刻(浮雕)技法,是一門高深的立體藝術。因此,雕漆正是使漆工藝由平面藝術發展為浮雕藝術,從而達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雕漆」是一般性的大分類,其主要品種有剔紅(圖一)、剔綠(圖二)、剔黑(圖三)、剔黃(圖四)、剔彩(圖五)及剔犀(圖六)等類別。區分方式只在髹漆色彩的不同,除了剔犀重點在斜刀雕刻以呈現犀紋之外,其餘的刀工刻法及花紋題材則並無重大差別。雕漆工藝在中國漆工藝的歷史上占據至為重要的地位,一則製作過程非常細膩複雜;再者品質之精良和品種的多樣化以及作品所獨具的藝術美感,在漆工藝品種中可說別樹一幟、獨領風騷。

關於雕漆器物的起源年代,普遍認為其技始於唐代。據黃成《髹飾錄》記載:「剔紅,即雕紅漆也……唐制多印板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由此文獻可知,唐代雕漆技法不僅有單一色的剔紅,也出現了一器之上使用了兩種色漆的技法,但至今惜未見實物以對照之。當代漆器專家李經澤先生就曾指『始於唐而盛於宋』,但後來我發覺大多數的專家是相互抄襲,都沒有作過進一步的考證。」是耶?非耶?深值詳思。

廿世紀七○年代前後,考古發掘出一批批宋代珍貴漆器。先後出土的漆器品類有描金堆漆、剔犀、戧金及大量的素面漆器,足以反映宋代漆器生產一派繁榮的。當時的社會一方面大量生產像素髹漆器這類的生活日用器皿,如盤、碗、碟、盒、盞托、渣斗等;另一方面則已朝向雕漆、戧金等帶有精緻藝術氣息的方向發展。江浙地區乃是北宋以來主要的漆器製作中心,尤以杭州、溫州、湖州漆器業的生產最為活躍。迨至南宋時期,則大致集中在浙江一帶。

宋代雕漆工藝可以說是,從文獻中言及唐代「印板刻平錦朱色」的芻形,發展成《髹飾錄》所謂「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的成熟技法。傳世和出土的雕漆,如剔黑、剔紅、剔犀等實物均有所見,而考古出土的宋代雕漆器要以剔犀為大宗,以花鳥或山水人物(圖七)為題材的雕漆作品,則大都僅見於傳世器物。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6月號第11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