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西周 原始瓷筩 (中)戰國 原始瓷鏤孔瓶 (右)河姆渡文化的陶盉

青瓷風韻(上)

文∣李 剛 圖/攝影∣李 剛

悠邈的洪荒時代,肆虐的野火無情吞噬著大片的森林,久而久之,人們逐漸消除了對火的恐懼,並為了驅退猛獸、抵禦嚴寒、炙烤食物,與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歲月裡,火不僅給人類增加了勇氣,帶來了溫暖和光明,而且還使人類獲得了重要的認識──經火燒灼的泥土可以黏結變硬!當人類訣別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而從事農耕、安享定居生活的時候,用火的經驗使陶器應運而生。從此,人類便開始用火和黏土譜寫文明史上永無止境的篇章。

瓷國尋蹤
充滿生機的青藤,在它茁壯成長時總是將柔嫩的莖蔓伸向同樣充滿生機的各方;於是,它不再孤單,因為生命力、時間、空間為它帶來了一片生機!文明的傳播就像嬌弱而頑強的青藤,一旦其先進和優越性被認識,無論動因如何,它總會向渴望這種文明的地方擴散,於是,它不再屬於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而成為全人所共有的財富。中國身為一個文明之邦,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曾對世界文明提供不計其數、難以估量的貢獻,世界各國也正是在這些文明的傳播過程中瞭解和認識中國。不過,海外各民族最早熟悉的中國,並不是從婦孺皆知的「四大發明」,而是從為時更早,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的絲綢為肇始。與中國毗鄰且同屬文明古國的印度,最早稱中國為「支那」(Cina),成於公元前四∼二世紀的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都記有這個屹立於東方的「支那」。曾任月護大王(公元前320年∼前315年)侍臣的憍胝厘耶所寫的〈政事論〉中,也出現「Cīnapaţţā」一詞,意為「中國所出用帶捆紮的絲」;可見,在古印度,「支那」一名是和絲綢的運輸不可分割。公元前五世紀,比印度更為遙遠的波斯(今伊朗)古文獻中,也記錄了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支尼」(Čini)。其實,波斯人當時所知的「支尼」,也和絲綢輸入聯繫在一起。因此,從世界的角度來說,中國最早的雅稱應為「絲綢之國」。隨著歲月流逝,Čini、Cina漸漸演變為英語中的China,但China除了代指中國,原來具備的絲綢之意,卻戲劇性地改為指稱「瓷器」,此後,中國便被世界各地稱作「瓷器之國」。

 
  全文請見《大觀》2016年9月號第8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