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至右:渦雲地圈帶四龍鏡、雲雷地三雷三龍鏡、渦雲地四乳螭龍鏡、素地八龍鏡

唯所欲化・不失本形

文∣王綱懷、安 夙 圖/攝影∣王綱懷、安 夙

龍,是人們賦予了諸多理念與功能的一種神物,龍在中華大地上無疑是最具特色的人文符號之一。無論是在文學創作中還是在藝術形象裡,人們對於它的描繪永遠充滿著無盡想像,試圖用各種手段烘托這一奇幻符號的色彩與氛圍。《淮南子》有云:「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健)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介潭生先龍,先龍玄黿,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潭者生於庶龜」,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萬物生成理論,充分展現出了先民的哲學思辨。在宇宙萬物生成進行的推演過程中,龍的角色首當其衝,「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飛天」之龍是先民們首先對龍的想像,故而,將龍繪有兩翼能飛天潛淵者,並非難事矣。常言道:「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語出自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人們以「九」喻「多」,將龍的多樣性特徵概括出來,既直觀又生動。

秦人有崇龍傳統,《史記・封禪書》云:「秦始皇既並天下為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蟥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白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馬王堆漢墓帛書《二三子問》又云:「曰:龍大矣。龍既能雲變,又能蛇變,又能魚變,飛鳥昆蟲,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賈誼《容經》再云:「龍之神也,其惟飛龍乎?能與細細,能與巨巨,能與高高,能與下下。吾故曰:龍變無常,能幽能章」,如此這般,用以喻指龍之變幻的文獻數不勝數,充分將龍的神秘性與多變性闡釋出來。秦鏡毫不吝惜地使用各種形態來表現龍的變化,亦能印證文獻之述。

上古神話中,龍為雨神,對於早期農耕社會的華夏民族來說,「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神物。神龍在騰雲致雨的過程中常常會伴有雷電,先民們透過觀察自然,同時賦予龍紋另一個具象的組成部分,那便是「雲雷紋」或「菱雷紋」(菱紋邊折線喻意閃電)。

 
  全文請見《大觀》2018年5月號第10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