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西晉 洪州窯青瓷鴨圈 / 唐 洪州窯青瓷褐釉辟雍硯

洪州窯小識

文∣牟寶蕾 圖/攝影∣牟寶蕾

洪州窯是江西古代著名的青瓷窯口,最早見於唐人陸羽所著的《茶經》,窯址主要分布在贛江流域兩岸和與贛江流域相通的清豐山溪、藥湖岸的丘陵及緩坡地帶,已發現四十餘處。窯址均位於豐城境內,此地唐代屬洪州,故名。豐城位於贛江下游,鄱陽湖盆地南端,贛江自西向東斜貫全境。境內丘陵起伏,森林茂密,製瓷原料和燃料充足,古代窯工依靠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利用這裡豐富的自然資源,燒製出著名的洪州窯青瓷。洪州窯創燒於漢末,三國至隋代有所發展,唐代為興盛期,唐末衰落。
漢代窯址主要分布在清豐河畔一帶。已在豐城市曲江鎮郭橋缺口城西門、石灘鎮港塘新村和石灘鎮故縣村寺背發現東漢晚期青瓷窯址,其中在港塘新村發現了三座東漢末至三國時期的斜坡式長條形龍窯遺跡,出土資料表明,此時青瓷和印紋硬陶器是同窯合燒的,這一時期屬於洪州窯青瓷的創始時期,與浙江早期瓷窯相同。常見的青瓷器物有碗、盤、罐、盆、缽、罌、唾壺等,其中罐數量最多,造型各異。釉色有青、青黃、青褐、赭褐、黑色等多種。胎質較粗,胎骨堅硬緻密,呈灰黑、灰、灰白等色。大多採用拉坯成型。釉層厚薄不均勻,器物通常內壁滿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裝飾較簡單,以素面為主,常見有弦紋、水波紋、麻布紋和印貼鋪首,此外還有窗櫺紋、方格紋、網格紋等。
三國、西晉時期,窯場的規模逐漸擴大,從贛江東岸擴展到贛江西岸。燒製雞首壺、唾壺、溲器、罐、燈、硯、缽、洗、碟、羽觴等。胎骨稍厚,胎色呈青灰或灰白色,少量為黑灰色。釉色有青灰、青綠、青黃、黃綠、黑褐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層較均勻。常見紋飾有弦紋、麻布紋、水波紋、網格帶紋、雲氣紋、聯珠紋、鋪首等,西晉晚期還出現了褐色點彩,常裝飾在器物的口沿、肩部以及蓋面等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西晉洪州窯青瓷中發現較多的芒口器物,如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三年在豐城市曲江鎮羅湖象山、寺前山窯址考古發掘的西晉地層中,出土了較多的芒口平底缽,造型、大小基本相同,缽內壁滿釉,外壁施青釉不及底,唯口沿露一圈素胎。這類缽的燒成採用對口扣置方法燒造—即一件缽覆扣在另一件仰置的缽口沿上,器物口沿之間有的墊以若干瓷泥。採用這種技法的目的,與岳州窯東漢至三國時期的對口扣燒一樣,都是為了充分利用窯室內的空間,提高產量。
東晉南朝時期,洪州窯的生產規模擴大,開始進入發展期,逐漸形成羅湖和同田龍霧洲兩個燒造中心。窯址主要分布在贛江西岸同田鄉的李子崗、烏龜山、白鷺山,以及曲江鎮的象山、獅子山、外宋、寺前山、管家等地,器物種類增多,碗、盤、缽、羽觴、承盤、盞、槅、薰爐、硯、燈、雞首壺、唾壺等較為流行。器物造型由三國西晉時期的矮胖趨向修長秀氣。不少器物的樣式較為新穎,如薰爐,爐身上有的群山聳立,有的是長長的蓮瓣圍聚,形似升騰的火焰。器物胎以灰白色為主,胎質較細膩。常見器物內外施半釉。釉的玻化程度較高,釉層均勻。釉色以青黃為主,也有青綠、青灰、豆青色,釉面普遍開細小片紋,胎釉結合較差,釉層易脫落。裝飾簡單,常在器物肩部飾弦紋,盛行蓮花紋。各類碗、盤、茶托、杯等多飾雙線、三線、四線仰蓮瓣紋,蓮瓣無瓣脈,蓮瓣肥尖。有的青瓷盤內壁,採用劃、刻等方法,飾一朵盛開的蓮花。有的釉面飾細密的褐色點彩,器物口沿的褐彩作細小線條狀,排列整齊細密。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有研究者認為洪州窯於東晉晚期創造發明了匣缽及匣缽裝燒工藝。不過洪州窯的「匣缽」自產生之時起,就在「匣缽」外壁帶有三角形或橢圓形的小孔,一直延續到唐代。匣缽在瓷器生產中的作用,《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瓷坯入窯必裝匣燒,方不黏裂,且能免風火衝突」。帶孔的窯具,不能阻隔窯風火氣,從而就不能使內置瓷器的釉面潔淨和滋潤,而越窯的匣缽,沒有透氣孔,避免了煙、火直接接觸坯件,使坯件受熱均勻,釉面潔淨、光潤,保證和提高了產品的品質,同時也增加了產量,是真正意義上的匣缽。唐代時明州慈溪縣︵今浙江慈溪︶上林湖等窯場還用在匣缽口沿施「封口釉」的方法裝燒優質青瓷,器物在絕對密閉的狀態中燒成,故瓷器釉色純正,釉面滋潤如碧玉。各地的窯工都根據本地的技術傳統和裝燒對象,設計出種種富有特色的窯具。洪州窯這種帶孔的所謂「匣缽」,使用時口朝上,應該是從洪州窯帶有透火孔的支座演變而來。由於匣缽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瓷器的品質,其最重要的方面為增加釉面的潔淨度和滋潤感,這就需要將坯件與外部環境隔絕,而洪州窯的所謂「匣缽」卻有意在壁上開孔,所以不是出於提高產品品質的目的而製成。用這種帶孔的窯具裝燒,火焰通過小孔直接作用於坯件,可相對縮短焙燒時間、節約成本。它具有一定的強度,摞疊焙燒時不易變形,所以是旨在提高產量的具有疊燒功能的窯具。不過,這種窯具的發明,提高了瓷器的產量,為後來瓷器品質的提升打下了基礎,是洪州窯瓷器裝燒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隋代,洪州窯有了新的發展,燒造的器物造型簡潔,注重實用。常見器形有高足盤、高足杯、粉盒、碗、盤、缽、罐、唾壺、硯等,器物有內外均施半釉和內壁滿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兩種施釉方式。釉色呈青、青黃、青綠、黃綠和赭褐色等。很多器物使用化妝土,即把加工較細膩的灰或灰白色瓷土,以水調和成泥漿,塗施在器物坯體表面,將器物坯體較深的顏色覆蓋,使較粗糙的坯體表面變得光滑潔白,然後施釉入窯燒製,以增加釉的瑩潤效果。這種技法在唐代依然流行。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3月號第17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