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棡(1894∼1945),初名潤祥,字獻忱,號紉長。後易字叔孺,以字行,晚號二弩老人。別署有蠖齋、娛予室、南碧龕、僕累廬,二弩精舍等。浙江鄞縣人。他是民初時期藝術界重要人物,於書畫、篆刻,鑑定皆有極高建樹。趙叔孺於諸藝中以篆刻造詣最為精深,所作神凝氣靜,淵雅閎正,其成就開整飭一派。他還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及門弟子多達七十餘人,賢才俊士迭出。陳巨來、方介堪、葉潞淵、張魯庵、沙孟海、陶壽伯、徐邦達、林雪巖、支慈庵、戈湘嵐、洪求、趙鶴琴、林今雪等皆為門下高足,各呈姿態,各盡其能,所謂得其一鱗可化龍也。然而,作為開「民國印壇五大流派」及「海上四大家」的他,趙叔孺身後寂寞,藝名遠不及黃士陵、吳昌碩,這與他生前的名聲和地位頗不相稱。他在後世印壇上的影響究竟在何層面上?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和主要因素有哪些?思考之餘不揣冒昧,談一些個人的看法,以求教於高明。
趙叔孺世居浙江鄞縣,為四明望族。其父趙佑宸為晚清顯宦,曾為同治帝啟蒙師。岳父林穎叔為閩中大收藏家。趙氏曾居岳父家三年,得遍覽所藏商周秦漢及唐宋元明清之金石書畫。他本人家藏亦有近百件商周秦漢銅器等文物。他還與當時的大收藏家龐虛齋、龔懷希、周湘雲、程霖雲等契交。又與當時的一些名流逸士如羅振玉、褚德彝、吳湖帆、張大千、丁輔之、王福庵等過從甚密。閱歷的深厚加上眼界開闊,使他的見識非常人所及,胸襟涵養自然迥於常人。這對他從事的書畫篆刻藝術起著決定影響,同時也對他的審美思想和藝術創造發生著巨大作用。趙氏似乎沒有正式拜過師,他在自我摸索中建立起了一套審美標準,善於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但基本有比較明確的審美意象,那就是「規撫秦漢,力求平正,以糾宋元之紕繆」。他個人印學進程和個性中於趙之謙尤為心儀,悲庵的取資宏博給他啟示尤深,悲庵的藝術思想與他的稟賦更是十分地投合。隨著他於印學的入之愈深,見之愈奇,他的綜合融匯能力也日益見強,「遂上追古璽、漢印,下及宋元明圓朱文,由近溯遠,博采約取,三頭並進,意欲突破悲庵一路印風。終於自成淵雅一路,形成一種空前精到,圓潤秀勁,平實生動的氣格韻味。」(《書法報》總第五四八期〈圓朱文前無古人的趙叔孺〉申生文)、沙孟海曾在《沙邨印話》中感嘆道:「歷三百年之推嬗移變,猛利至吳缶老,和平至趙叔老,可謂驚心動魄,前無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