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諧音「吉」,雞者,吉也;在六畜之中,雞是唯一的禽鳥,形象又與鳳凰相似,《太平御覽》中就有「黃帝之時,以鳳為雞」之說。加上司晨報曉的特性,遂被視為黎明即起的吉兆,也是劃分陰陽兩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陽鳥」,而雄雞更身懷趨吉避凶的神性。先秦之後,雞普遍為世俗所崇,民間出現了所謂的「雞鳴枕」,這類枕頭兩端較高,一邊狀為栩栩如生的雞頭;另一端則也作雞頭或雞尾,中間寬厚凹陷,有如雞身,有些會繡上吉語如「延年益壽大宣子孫」。落顱於雞鳴枕時兩側會自然高翹,如雞舉頭昂首、振嗓高鳴。民間傳說相信,幼童睡雞鳴枕能變得乖巧聰明;死者枕雞鳴枕則能靈魂保持清醒靈敏,不遭惡鬼侵擾,同時能庇蔭子孫。直至今天,河南、山東、陝西等地,依然還有使用雞鳴枕的習俗。
古人相信雞和雞血具有驅鬼邪、去災禍的作用,如東漢《風俗通義・雄雞》中引《山海經》言:「祠鬼神皆以雄雞」,並說「雞主以禦死辟惡也」;魏晉時期,雞更是門畫中的辟邪鎮妖之物,晉朝董勛《答問禮》:「正月初一為雞日,正旦畫雞於門」;南朝《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殺雞懸於門不僅可以禳惡氣,利於草木五穀生,吞食雞卵也能強身避瘟。
「雞首」是雞形象最鮮明的象徵部位,認為雞可驅逐不祥、召吉辟邪,甚至寓有「重生」的習俗,也反映在陰世墓壙中。雞首壺,是一種將壺的流嘴捏塑為雞頭的執壺,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是雞尾,前後對稱的執壺。今之所見雞首壺多出於墓葬,雞首有空心、實心之分;一九七二年江蘇南京東晉墓出土一件青瓷雞首壺,底部刻有「罌主姓黃名齊之」,可知時稱此類器為「罌」。由於雞首壺多作實心不通的設計,曾經一度被視為「備物而不可用」的陪葬明器,而因有頸流中空可倒水的實物出土,如〈越窯提梁人物雞首壺〉,致使各界對雞首壺的用途和意義看法不一,但大多認同與古代崇雞文化有關,並含有趨吉避凶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