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18世紀 青花梅蘭竹紋水 (右)19世紀 咸豐年製銘青花雲龍紋多角盤

朝鮮青花瓷五百年概述(下)

文∣王明彥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庶民趣向
明亡後,朝鮮王朝並未向清國稱臣,反而以「小中華」自居,但礙於國際情勢,自十七世紀後半開始,亦不得不承認清國的地位。另一方面,抱持實用主義的朝鮮士大夫,亦承認清朝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重啟以往向中國學習的模式,藉由朝貢貿易或走私大舉輸入中國文物。朝鮮肅宗時期(1674〜1720在位,清康熙十三年至五十九年),朝鮮青花瓷產量雖已逐漸恢復,但就文獻所載,「近來畫器,賤如舊磁,未知出自何地,買自何處,而雖鄉曲匹士之家,無不蓄貯」,以及「且花磁器,則既非完堅之器,而侈俗日盛,徒為觀美,費財貿用,此尤可駭,此則毋論士夫、下賤,一切禁斷之意,敢達」,可知此時朝鮮國內青花瓷數量與普及程度皆有大幅增加的情形。但因至今仍未找到此時朝鮮官窯產能突增的考古資料,復以現存此時期的朝鮮青花瓷數量亦未能與文獻紀錄相符,若記錄內容不假,則此時青花瓷來源應為輸自中國。在朝鮮青花瓷量產前,朝鮮境內中國青花瓷隨處可見的情形,於朝鮮前期亦曾發生。朝鮮成宗即因擔心價格昂貴的中國青花瓷四處氾濫,將造成國家財力耗損,而下令禁用,儘管存在時代差異,但此時朝鮮境內對於青花瓷的需求仍未改變。

朝鮮官窯自一七二一年移至廣州郡南終面金沙里後,朝鮮青花瓷的產量開始呈現穩定成長,京畿道廣州郡一帶迄今共發現二八九處窯址,其中有二七四處的產燒活動在年代上早於金沙里時期官窯,惟生產青花瓷者僅十多處,但金沙里一帶前後共有十處窯址,其中則有多達九處生產青花瓷,由此可見朝鮮青花瓷生產活動之興盛。為確保燃料來源穩定,官窯窯場多以十年為週期,在燃料耗竭時轉換,移動時造成國家財政與人力的沉重負擔,因而朝鮮官窯最終在一七五二年落腳於南終面分院里,直至一八八三年官窯民營化為止。朝鮮官窯於金沙里至分院里時期,為因應各類需求,生產種類多樣的青花瓷,現存朝鮮青花瓷中多數皆為此時所產。

 
  全文請見《大觀》2017年3月號第9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