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馬少宣作 (左起)劉海戲蟾內繪玻璃鼻煙壺 內繪嬰戲圖鼻煙壺 玻璃內繪臥冰求鯉煙壺 皆為故宮典藏

畫藝卓絕─內繪鼻煙壺

文∣鄭椀予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國立故宮博物院

吸聞鼻煙的習俗最早起源於印地安人,它是用較好的煙葉碾磨成細緻滑順的粉末,密封陳化數年而成。吸聞鼻煙無需點火,只需以手指拈起鼻煙送至鼻孔,輕輕吸入即可。由於它實用方便,深得印地安人喜愛。中國北部的蒙古人、滿人等游牧民族亦本有吸聞鼻煙的習慣,他們相信鼻煙可以去寒、避疫甚至治療氣喘。一六四四年清廷定都北京後將此種習俗帶入宮中,有時配以香料等藥材以提升氣味。

學界一般認為,吸食煙草(尤其是鼻煙)的風氣,直到十八世紀初才逐漸在中國盛行,尤其在雍正、乾隆二朝達到高峰。這或許與官方禁止吸食鴉片,致使民眾轉而吸聞鼻煙作為醫療用途有關。另一方面,歐洲人在美洲發現煙草後亦將鼻煙傳回歐洲,十七世紀末,西洋各國及羅馬教廷即常以鼻煙和鼻煙盒進獻朝廷。起初傳入的鼻煙以煙盒盛裝,但盒裝鼻煙容易受潮,於是清人便使用斂口小藥瓶盛裝,並逐漸融入中國的本土元素,發展成目前所見的形制。

根據文獻,清代大約於康熙時期開始自行製造鼻煙壺。當時宮中造辦處所屬的卅八個作坊有十一個與製作鼻煙壺有關,造辦處同時也改良了舊時的藥瓶形制。首先增加腹部容積以利多盛鼻煙;而為了保持鼻煙氣味,壺口更加收斂,不用時瓶蓋以軟木塞塞緊,軟木塞中間並有一長勺相連,使用時再撚出一些盛在小碟或手心裡入鼻嗅聞。此外也由於鼻煙需能隨身攜帶,因此壺身一般均以能夠握於掌心使用為佳。

皇帝對於鼻煙壺的雅好收藏及壺體製作的重視,當然也是鼻煙壺由工具性轉成藝術性,推波助瀾的一股重要力量。人們極力追求它在材料、造形、裝飾等各方面的變化,務使煙壺奇巧殊勝。內繪鼻煙壺便是在這種爭妍鬥麗的心態下,大約於乾隆∼道光年間產生。

內繪鼻煙壺

內繪又稱為「裡畫」,就是在器物的內壁作畫。由於鼻煙壺多半精巧,內壁空間更是狹窄,畫師要倒著在壁內作畫則更是需要奇技。早期的內繪鼻煙壺是在未經磨砂的玻璃上作畫,因當時尚未能掌握內壁磨砂的工藝。未經磨砂的玻璃透明光滑不易著色,故只能粗畫一些簡單的圖樣。

及至嘉慶時期,內壁磨砂工藝有了重大創新。方法是先以鐵砂球、金剛砂或小鋼珠等倒入壺內搖晃磨擦,讓壺之內壁表面變得粗糙,顏料容易附著,這道手續被內繪藝人們稱為「串膛」。處理過後的煙壺內壁呈乳白色且不滑溜,再以特製削尖,彎曲成鉤狀的細竹筆(有些於頂部再綁上一些狼毫),蘸上顏料伸入口徑往往不到半公分的壺內,在壺的內壁反向作畫或寫字,國畫藝術因而得以在內繪壺的製作上傳承。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3月號第4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