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仲春,托同好摯友轉讓之福,喜獲一面已碎成六塊的西漢彩繪鏡。因在原物上可見若干清晰圖案以及鳥蟲篆銘文,頓生「千載難逢」之感。正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所言:「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此鏡碎片斷口有鏽,說明破碎已久,在經高手粘合修復後,終於以較完整面貌見諸世上。此鏡直徑廿八・三公分,重量一一○二公克,三弦鈕,柿蒂紋鈕座。
一九六三年,西安北郊紅土坡曾出土一面直徑廿八・二公分,尺寸相同之彩繪鏡,兩者相比,差別在於內區紋飾和邊緣形制。經向考古專家請教,凡照容面帶有水銀沁包漿的同類器物,主要出自陝西龍首原(今西安地區)。《長安漢鏡》載:「全國發現的總數量可謂寥寥無幾,這大概是由於彩繪不易保存的緣故。」的確如此,這類彩繪鏡,即使只用棉花球輕拭去汙,亦會損壞彩繪。
統計可知,出土的彩繪鏡主要產於西漢早中期之際,較畫像石流行的東漢中期早了約有三百年,這對中國美術史有著重要意義。從存世實物數量看,東漢畫像石數以千計,而西漢彩繪鏡僅十餘計,兩者相差數百倍之多,由是愈顯後者之珍貴。
從形制來分析問世年代,西漢彩繪鏡有以下幾個特色:其一,三弦鈕正是西漢早期鏡的特徵,而西漢中期的鏡鈕多為圓鈕;其二,柿蒂紋鈕座多出現在西漢晚期的四靈博局鏡中,故此彩繪鏡不可能早於文景時期;其三,從《故宮藏鏡》圖廿九之鳥蟲篆銘文鏡主紋的花瓣、草葉推測,應在景帝前後,此鏡銘文書體與之相近,當屬同一時期;其四,如此碩大厚重之器,必與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相匹配,而景帝時期恰恰具備這個條件。據此種種,余以為,將此鏡的問世年代定於漢景帝前後,應無大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