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紋「戈」卣
一九七○年寧鄉縣黃材鎮出土。高卅七•七公分,扁圓體,斜肩垂腹,縱向式提梁,這是商代晚期的特殊造型。蓋、腹和圈足,均有醒目的高浮雕鳥紋,頭上有冠,鉤喙利爪,右腳已向前邁出,左腳抬起,是正欲覓食的形象。器頸有浮雕式鳥頭紋。提梁飾夔龍,兩端鑄立雕式獸頭,造型變化多端,設計出乎天外。全器富麗堂皇,紋飾華麗繁縟,爭妍鬥奇。從蓋、腹到足,四條高高凸起的棱脊隨物賦形,更加強了器物莊嚴肅穆、沉穩而又神奇的氣勢。內底和蓋內有戈」字銘文。
器身漆黑,光潔亮麗,晶瑩如墨玉,但提梁卻翠如碧玉,說明器身和提梁的合金比例不同,經千年而氧化成不同顏色。
巨鐃
大鐃是中國最早的大型金屬打擊樂器,流行於商、西周時期,多用於盛大祭祀。
湖南出土大鐃卅多件,占全國大鐃總數一半以上,最大的是一九八二年寧鄉縣月山鋪出土,高一○三公分,重二二二公斤。這些大鐃都是在山之巔、水之濱的窖藏出土。商人為什麼要把它們窖藏呢?因為商人最信鬼神,尤其是對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祭祀繁多,每次祭祀後,就要把禮器就地埋藏,這就是《禮記•祭法》所記的「瘞埋」。
湖南出土有虎紋大鐃、齒紋大鐃、立雕臥虎紋大鐃等不同種類。如雲紋鐃,翠綠如玉,以雲紋組成的獸面紋為主紋,在雲紋上立雕凸起的雙目,目上又有凸起的瞳仁,瞳仁上又有雲紋。又如立雕臥虎紋大鐃,臥虎不飾於器表,而鑄於隱蔽的器內,目的不在於裝飾,而在於調節音的頻率。蛙眼紋大鐃則別出心裁,獸面的雙目是蹲著的兩隻青蛙。
象尊
高廿二•八公分,一九七五年醴陵縣獅形山出土。
象體浮雕、立雕各種繁縟的精美紋飾。高翹的象鼻前端鑄成鳯首,鳯冠上立雕一伏虎,虎口銜一蟠虺。鼻下鑄倒懸的蟠虺。長鼻浮雕鱗紋,象額一對浮雕式呈圓渦狀的蟠虺。大耳正面飾雲雷紋,背面飾鳯鳥紋,前腿上,一虎正向象腹爬行,後腿近尾處伏一夔龍。前腹有龍紋。全器在雲雷紋地紋上,分別鑄造饕餮、鳳鳥、虎、夔、蟠虺、龍等許多動物形象,精采紛呈,是商代青銅器中紋飾最繁縟、最精美的一件。
鴞卣
湖南出土商、西周鴞卣多件,均極精美。這些鴞卣,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以劍帽為中心,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它,器物都是絕對對稱的。這種造型,是中國古代中庸哲學思想的體現:不偏不倚,無過和不及,對稱、均衡。它表達了「齊莊中正,足以有敬」的神格。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以乎!」把中庸作為所有德性中的最高德性,也是商周時奉行的一個審美準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