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戰國時期,無論政治及社會經濟活動普遍趨於頻繁,驗證徵信之需,印璽之用應運而生,其制源於佩戴以識別身分,故璽印必有孔洞,以利穿繩佩戴。早期璽印穿孔簡易,於印頂隆起有孔即成,稱之為印鼻,即印鈕之濫觴,亦即《說文解字》所云:「鈕,印鼻也。」此簡易之印鼻亦稱之為鼻鈕。
爾後鈕制更多衍化,有壇鈕、瓦鈕、橋鈕、覆斗鈕等,隨著秦漢璽印制度的訂定,官印鈕制有其一定形制,衛宏《漢舊儀》中論官印鈕雖只述及橐駝鈕、龜鈕、鼻鈕三種,然見諸實物者,尚有龍鈕、鹿鈕、虺蛇鈕等多種。然私印則無受約束,變化多樣,有螭、虎、獅、熊、辟邪、狻猊、獸、豸、馬、兔、蟾、魚、鳧、鴛鴦、鷹、山、壇、臺、亭、輪、錢、覆斗、連環……等等,不勝枚舉。
隨著篆刻印材的革命,元代王冕始用花乳石治印,明文彭之後則大量以青田石創作,由於石材性軟易受刀,文人治印可自書自刻,提升了篆刻藝術的發展,相對地,鈕工雕鈕亦更能發揮其精巧之能事,印鈕之創作遂也蓬勃多樣,無奇不有矣。
余嘗撰寫〈印鈕學〉一文,於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七年間連載於《印林》雜誌,其中即曾將印鈕約略作一番分類規範。綜觀印鈕類別,約可分成鈕頭雕及全面雕二大類,鈕頭雕即是在印頂上作印鈕雕刻創作,有明顯印鈕及印身之區隔;全面雕則是以印身全體作雕刻創作,無鈕身與印身之明顯區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