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三面不同類型的三國吳佛像鏡

三國吳「佛」字銘佛像鏡研究

文∣王綱懷、葉露華 圖/攝影∣王綱懷、葉露華

前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兩大主幹的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係植根於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佛家文化原本是外來文化,後與中土文化不斷融合,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前,中國文化一直延續著「儒、釋、道」三家共存並行的格局。它們給中國文化思想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不僅予歷代文學作品留下鴻篇巨制,而且在工藝製品中亦留下傳世之寶。本文所述三國吳佛像鏡,就是其引人注目的烙印之一。

王仲殊先生〈論吳晉時期的佛像夔鳳鏡〉一文說:「佛像夔鳳鏡等飾有佛像的器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無疑是佛教在吳地流行的結果」。此論甚確。佛像鏡作為一種飾有佛像內容的宗教器物,一定是受了佛教影響才會出現並流行。從目前中國與海外所藏的約廿面佛像鏡來看,其出現地多為江南,也就是說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些佛像鏡的出現,必然與這一地區的佛教傳播和發展有著密切關聯。

以新發現的三面不同類型之三國吳佛像鏡(圖一、圖二、圖三)作素材,並以其中一面具「佛」字銘的佛像鏡為要點,本文將著重探討:佛教傳入中國,江南佛教的傳播、三國吳佛像鏡的問世,三國吳佛像鏡分類、紋飾及鏡銘「佛」字等問題。

佛教傳入中國
迄今所知,中國漢地佛教的輸入,大致在公元紀元前後。相傳,公元前二年,即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王曾派一個叫伊存的使者來到洛陽,並向人們口授佛教經典。三國時曹魏有個郎中魚豢,曾經寫過一本書,名曰《魏略》,其中的《西戎傳》即記載了上述這件事。然而《魏略》早已亡佚,我們已無法看到。好在晉代史學家裴松之所注《三國志》,大量引用過《魏略》中的一些內容,這就使此書得以保存了其中的一些珍貴史料。關於漢哀帝元壽元年佛教輸入漢地之事,《三國志.東夷傳》評注有載:「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魏書.釋老志》作「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曰復立者其人也。《浮圖》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閒、比丘、晨門,皆弟子號也。」

這一材料在各種文章中曾被廣泛引用,基本上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一九九八年,中國佛教界曾舉行一系列活動來紀念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說明中國佛教界也普遍認可這一說法。一種宗教的傳入,雖非一時一事即可確定,但作為一種重大的歷史性事件,這一說法亦已被大眾接受。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12月號第5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