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在上海舉辦了吳湖帆文獻展,不禁讓我想起他的《梅花喜神譜》和以譜中圖案製作的「梅花喜神譜箋」。其實,他與清代著名的怡府角花箋,也有一段故事。鄭逸梅在《近代名人叢話》裡記葉恭綽的收藏時,曾經道及。而今距吳湖帆用角花箋作畫,已超過一甲子光陰。
回顧近十餘年間經眼明清人用箋數以千計,角花一類,晚近多印花卉圖案,以符「角花」之名。實在當其鼎盛時,多為拱花、餖版套印的博古花果蟲鳥圖案。近代學者徐珂(1869∼1928)輯錄《清稗類鈔・物品類》中「角花箋」一條對此有簡明介紹:「於箋下方之左端,圖以諸花,謂之角花箋,又曰押角箋。嘉慶時,怡親王所制形形色色,花樣極新。最美觀者一種,圖古鼎八,橫欹倒置,色異形殊,小如豆,大不盈指。且占地不及寸。光緒時,京師琉璃廠紙肆猶有存者,然不易購也。」徐氏在其《聞見日抄》中論「帖柬之式」時,也順帶提到「清之中葉,某邸所製角花箋,花亦有隆起者」,「某邸」應該就是指怡王府。怡親王始封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第一代為雍正十三弟胤祥(1686∼1730),其子弘曉(1722∼1778)構樂善堂、明善堂,以收藏見稱於世。到了第六代載垣(1816∼1861),作為顧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變中落敗,被褫官賜死,由族弟載敦襲爵。自此,怡府藏品開始流散,藏書為潘祖蔭、翁同龢、朱學勤等所得,文玩也陸續流散入市肆。
徐氏記述怡府角花箋時,側重於餖版套印,花色精雅。較之略晚的瞿兌之(1894∼1973)《杶廬所聞錄》內〈信箋〉一文也專門談到此箋,側重點稍有不同:「乾隆中,怡王府製角花箋,壓花於紙之左下角,套板著色,雅澹精妍,得者寶之。光緒中,怡府出數十箱,歸琉璃廠。一時京外士大夫爭先分購,不久遂罄。余猶及藏數枚,其紙黯然有古色,而能食墨。近年紙店仿製不能佳,惟福建邵君幼實託清秘閣所製為精也。」於餖版套色之外,瞿氏更言及「壓花」,顯然包含拱花工藝,即其有所謂「花亦有隆起者」的效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