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稱七弦琴,早期的琴與今天見到的琴形制不同。湖北隨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分為半箱體和實木長尾兩部分,上面沒有標示泛音位置的琴徽,弦的數目不定,尚未形成七弦定制;漢代出現了琴徽,七弦也成定制。從傳世的唐琴看,與宋元明清時期的琴,僅有造型藝術風格和音色追求的區別。
古琴又稱漆琴,是一種特殊的髹漆樂器。以漆器觀之,為以木作胎,表面髹漆的普通漆器,但又有其特殊性。琴是用弦的張力引起木質音箱振動而發聲的彈絃樂器,並不以髹漆水準定優劣,故是以能否發出好聲音定等級。音箱木質的好壞,包括疏鬆度與音質、音色,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所以選材是製琴的重要環節。
古琴用材多以桐木為面板,梓木為背板,也有旬木、漆木、松木、荔枝木、伽陀羅木、杉木、楸木等製琴,但以面桐底梓最常見,歷史也最悠久。桐木鬆軟而輕,使發音清脆、透徹、醇厚;梓木紋理緊密,堅硬而沉重,不僅使琴體牢固不易變形,更使面板發音有良好反射和迴響。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九條中提到「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其聲愈清。嘗見越人陶道真蓄一張越琴,傳云古塚敗棺杉木也,聲極勁挺。」他認為做琴的材料要具備四個條件,即輕、鬆、脆、滑,稱為「四善」,琴雖都用桐木製作,但必須經過多年保存,使木頭的水分乾透。所以古人常利用古材製琴,如能得古良材,加上精工,亦能達到甚至超越唐、宋古琴的音質。
漆飾除了美觀之用,更可保護木質,使音色久遠不變。古琴的髹漆工藝非常複雜,製琴的大漆和配方均有講究,製琴要用上好的生漆,漆工作法主要有煎黳光法、合琴光漆和蔭乾推光、安徽法等工序。天然漆漆膜堅硬而富光澤,具耐腐性,可在古琴表面形成保護層。
今日可見的千年古琴,生漆可說是功不可沒。表漆的顏色主要有褐、黑、朱色,但以黑或栗殼色為多。琴髹漆完工後,最後就是鑲嵌琴徽。琴徽為琴面板上一排圓星點,共十三個,又稱「徽位」,簡稱「徽」。在任一徽位用左手輕按琴弦,右手挑弦,可奏出「泛音」。琴徽有螺鈿或金屬製成,以螺鈿最常見,也有玉石製,如館藏晚唐〈伶官式「谷應」琴〉第四徽為翡翠,應是後人修繕時補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