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丹陽司徒磚瓦廠乳釘紋簋 (右)丹徒煙墩山宜侯簋

東南地區的青銅器(三)

文∣俞珊瑛 圖/攝影∣俞珊瑛

簋的用途是盛放黍稷之用,在使用時多與鼎組合。東南地區出土青銅簋的數量不是太多,年代主要集中在商末到西周晚期,春秋早期以後罕見。

東南地區出土年代最早的簋,是在商末周初,僅有兩件。一是一九七四年浙江長興上草樓村出土的一件獸面紋簋,平折沿、扁圓鼓腹、平底、圈足。頸肩之際設四個牛首狀小環形。腹部飾四組大C形紋,以雲紋為地,每組C形紋以扉棱間隔。內底飾龜紋,龜背中心飾渦紋,四周點綴有雲紋。圈足、口沿飾一周以弦紋相間的雲紋帶。二是二○○三年浙江溫州甌海楊府山土墩墓出土的一件獸面紋簋,形制與裝飾的風格皆和長興獸面紋簋相同。獸面紋簋的肩、腹之際有四個牛首狀小耳,這是商代晚期中原地區青銅禮器特別是簋上最流行的裝飾,到西周早期大為減少。內底所飾的大龜紋,其佈局、紋飾皆與商代晚期安陽小屯M二三二:R二○七三盤內底的龜紋基本相同。龜紋最早見於二里岡時期的鄭州白家莊,主要流行於商代,殷代的龜紋多在龜甲中部飾渦紋,於邊緣飾雲紋。獸面紋簋口、腹、足出現的大量雲紋,以及腹部的大C形紋,可與安吉三官鄉鬲鼎相比較,具有本地的特徵。長興上草樓村獸面紋簋同出有一件乳釘紋鐃,甌海楊府山獸面紋簋伴出有圓腹蹄足鼎、乳釘紋鐃,年代皆在商末周初。以上,這兩件獸面紋簋的形制與紋飾皆受到商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經過改造,富有東南地區的特色。

西周早中期是東南地區青銅簋的發展期,簋的型式多樣,種類不一,既有中原輸入的器物,也有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本土自鑄器。其中中原輸入的簋數量極少,僅兩件。一件是一九五四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的宜侯簋,折沿、淺腹、四獸形環耳、高圈足,圈足下有裙邊。腹部飾圓渦紋、夔紋,圈足飾夔紋、犧首紋,間有四短扉棱。底內鑄有十二行一一八字長篇銘文,其內容為西周早期諸侯分封和研究吳國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價值。另件是一九八二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的伯簋,侈口、鳥形雙耳、耳下垂珥、鼓腹、圈足、方座。口沿下飾有一周蛇紋,間飾浮雕犧首,圈足也飾有以獸面相間的蛇紋。腹部及方座飾大鳳鳥紋,以雲雷紋襯地,方座四角頂飾獸面紋。器內底部鑄有「白(伯)乍(作)寶尊彝」五字銘文。這兩件簋的形制、紋飾皆屬典型的中原西周早期器,在寧鎮地區的高等級墓葬中出現,從此也反映了西周經營東南地區的歷史。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7月號第5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