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湍流每每將古昔的事物沖得無影無蹤。然而,在不朽的青瓷上,時間卻永恆地凝固了,它那千態萬狀的造型,向今人展示著久遠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時代。
動靜有致的千姿百態
青瓷的人物塑像雖沒有秦始皇陵陶俑那般雄偉氣魄,也沒有唐三彩俑那種華麗色彩,但它卻以小巧玲瓏的造型、變化萬千的儀態和豐富深邃的內涵,成為鑲嵌在古代雕塑藝術殿堂裡的明珠。
漢代以來,隨著西域胡人頻繁地入駐東南沿海地區,使得這一帶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自然也反映到製瓷業中,其中以胡人為題材的塑像便是直觀而生動的見證。瓷塑胡俑最早出現於東漢,那時越窯等窯口燒製的胡俑有黑釉和青釉兩類。浙江上虞東漢墓出土一件黑釉胡俑頭,戴尖頂帽,深目高鼻,絡腮鬍鬚,雙目正視前方,口微張,彷彿在向漢地百姓講述西域的風土人情,或是欲將東方的所見所聞道給遙遠的故鄉之人聽。除了這種單體的人像,群體的胡俑則常出現在窣堵波模型和堆塑罐上。三國西晉時期,人物塑像不僅數量多,所表現的內容亦更為豐富多彩,而這一時期的瓷俑幾乎都施青釉。堆塑罐上的群體胡俑,造型最為生動活潑,常見有雜耍、舞蹈、跪拜或佇立等情形。雜耍的胡俑多用捏塑法成型,姿態靈活多變,經常見到的是拋丸、倒立等形象。耍雜技和變魔術為西域許多民族所擅長,三國人魚豢在《魏略》中記述道:「大秦國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縛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大秦」即古羅馬(今義大利一帶),由於受古羅馬文化的影響,西域不少國家和地區也都流行雜技等類民間藝術。塞琉西王國(今敘利亞一帶),在漢晉文獻裡稱「條枝」或「條支」,《史記》云:「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國善眩。」所謂「善眩」,就是擅長魔術和雜技,身懷此藝者通常被稱為「眩人」或「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