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南宋 龍泉窯弦紋青瓷爐 (中)清 索綯耳乳爐 大明宣德款 (右)清 印篆香爐

中國用香小析兼論宣德爐存世謎題

文∣李思潔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中國人用香甚早,可上溯至先秦時期。當時人們使用的香料以植物為大宗,使用香木香草的方式多元,可以焚燒產生煙氣,達到趨蟲效果;或是佩帶於身上,芳香周身。也以香木香草煮水、入酒,內服外用以達到最大利用效益。中國最初使用蘭蕙椒桂等芳香植物,於祭天時使用,《尚書》中言:「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字中所言的「馨香」雖然並不特別指任何一種香料的焚燒,但這種「點火生煙」的祭祀模式,已成為人類與上天溝通的方式之一。《楚辭》中亦有巫者在身上配戴蘭草,以香草迎草、享神、愉神的過程:「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雲中君〉)。

香具的發展香具在新石器時代期的出土物中已可見到蹤跡,這些早期的香爐在使用時並非直接焚燒香草植物,遠古時期所使用的花、草、甚至動物油脂,直接焚燒反而失其香而得之焦味。在品香文化中,香爐的出現顯然與檀香、沉香、棋楠香等木本香料有關。

漢代的領土擴張,讓中國對外交流多元而豐富,許多不為人所知的香料也在此時進入中國。這些罕見的樹脂類香料,無法直接以火焚燒,而須以火源緩緩加熱,因而誕生了「博山爐」。博山爐之名是由後人所起,其來源可能是出於「博奕之山」、「蓬萊仙山」的聯想。李尤〈薰爐銘〉:「上似蓬萊,吐氣委蛇,芳煙布繞,遙沖紫微」,十分貼切地形容文人見到香爐薰香出煙時的聯想。

品香文化至宋代有一轉變,無論是香具、香材,或是香文化,都在此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宋人將焚香視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已然將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陸遊詩云「塵尾唾壺俱屏去,尚存余習柱爐香」,是他晚年生活的寫照。宋代瓷業技術高超,瓷窯遍布各地,除了日常用的杯、盤、瓶器,瓷製香爐亦於此時大量生產。瓷香爐在造型上仍以銅爐為基礎,少部分為獨創。由於瓷香具較銅爐的價格低,因此普及性更高。瓷香爐有著素樸簡雅的風格,很符合宋代文人的美學價值,成為宋代品香文化的代表。

 
  全文請見《大觀》2018年8月號第10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