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19∼20世紀 西藏 銅鎏金「榮耀之臉」 承訓堂藏(右)18∼19世紀 西藏 金嵌綠松石禮儀肩飾 夢蝶軒藏

五色炫目香巴拉

文∣姜又文 圖/攝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特展目前正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出,是展精選夢蝶軒及承訓堂珍藏四百餘組(件),地域跨度自尼泊爾、不丹、西藏、蒙古及部分印度地區。全面展示十三至廿世紀期間,各地域因風俗信仰與文化內涵,發展而出絢爛繽紛的裝飾配件及繁複華美的宗教用品。
如何在一個展覽中同時呈現西藏、不丹、尼泊爾乃至蒙古地區的宗教藝術與裝飾風格?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坦言,籌備及策劃本檔展覽實非易事。除了要在龐大豐富的藏品中挑選符合題旨、富有藝術價值的文物,還必須顧及彼此間能互相說明、呼應的特色。尤其許多文物涉及宗教象徵、宗教意涵,意義、用途極為複雜深奧,館方一方面以華美絢爛的玲瓏文物吸引大眾目光,另方面搭配深入淺出地解說、引導觀眾理解展品豐富的工藝特徵和文化內涵,使這些源自雪域大漠的精品,不再高深莫測,而以活潑生動的面貌呈現出來。
雪域與大漠,前者指的是喜馬拉雅地區西藏、尼泊爾、不丹一帶;後者則是蒙元帝國活躍的大漠草原。早期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於西藏、尼泊爾、不丹、廓爾喀、拉達克地區。十三世紀中期,蒙古鐵騎攻入西藏腹地,以武力打開了蒙古王室與西藏地方勢力接觸的大門,而在藏區影響深遠的宗教力量,則微妙地在皇權與教權的關係中,覓得一席安身之所。藏傳佛教不僅正式傳入蒙古社會,蒙古王室更儼然成為保護者的角色,西藏喇嘛是導師和法師,精神文化的提供者,蒙古弟子是奉持者、物質供養者、武力保護者,彼此互補共存,甚至直接影響有元一代的宗教政策。許曉東強調:「蒙古貴族不僅奉西藏的宗教領袖為精神導師,同時也擔任了保護者跟最大供奉者的角色,蒙古和西藏地區形成一個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文化圈。」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01月號第11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