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老坑福在眼前硯 (中)麻子坑的魚腦凍和火捺 (右)菊石老坑硯板

惟硯作田•千載咸歌(中)

文∣謝 翎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淺談端硯硯坑與石品花紋

宋米芾對優質的硯石提出見解:「磨墨不熱、無泡、發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豔、不滲。」品質好的硯,質地需溫潤細膩、堅勁耐磨,且磨久不生熱、不起泡,墨色均勻亮麗,貯墨不滲漏,四大名硯(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東紅絲硯、甘肅洮河硯;紅絲石停產後,以山西澄泥硯取代)皆有此特徵。端硯為四大名硯之首,上篇曾言及唐宋之時硯價千金的現象,與好的硯材珍稀與採掘不易必然相關,本文將略述端硯老坑開採的景況與端硯絕美的石品特徵。

硯坑分布

端硯石材蘊藏於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高要縣東郊之端溪一帶,因此又稱端溪硯。端溪名坑的地理位置大致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羚羊峽以東的斧柯山一帶,即是在端溪水以東的地段這一帶集中了端溪最有代表性的硯石坑洞,如老坑(水巖)、坑仔巖等。由於產端石的關係,羚羊峽斧柯山還被古人稱為「寶山」,留下一詩:「寶山誰肯空手回,排比家珍玫與瑰。鑿破三山吾不稱,羚羊倒峽待君來。」另一部分指的是七星岩背後的北嶺山一帶,從東向西長達卅公里,其中以宋坑(盤古坑、陳坑、伍坑、蕉園坑等)、梅花坑最是有名。

採石之難

清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云,端溪石,始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即公元六一八年,端硯自唐朝開採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吳鴻祥謂:「老坑因開採年代最早,歷史最老,所以稱為『老坑』,因洞內常年積水,又稱『水巖』。」清朱彝尊《說硯》描述開採之艱難:「端溪之水出自陰溪,長一里許,廣不盈丈。……凡取石,必先以瓠汲水,自內而外,若傳杯焉。水涸,熬豚膏燃紙為燈,又穴而入。中漸廣,分三途。穿洞半里,抵巖壁。巖高三丈,上下皆堅石,不可鑿也。鑿石之工,多黃崗村民。日役不過四十人,坐臥偃側其內,得石自內傳乎外,一如汲水法。」

古來老坑的開採不是年年進行,也不是人人可以開採,要向政府申報,批准後才能開採。老坑洞口低於西江正常水位之下,每年的五月∼十月間,開始清除坑道及架設器材,大約十一月開始進行採石工作,一直到翌年四、五月間西江水位上升,洞內又開始進水才撤出。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9月號第4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