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中)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 (右)鎏金臥龜蓮花朵帶五足銀熏爐與銀爐臺

攬盡繁華一色金(四)

文∣鄭椀予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唐代法門寺金器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十公里處的法門鎮。一九八一年,法門寺明代萬曆年間修造的十三級真身寶塔半壁坍塌,一九八七年清理塔基時發現一唐代地宮,將沉睡了一千餘年的唐代佛教藝術瑰寶公諸於世,其中包括唐代皇室御製和內廷供奉的一二一件組金銀器,品項有瘗藏舍利的容器、法器、供器、茶器與生活用具等,以及目前世界最長、等級最高的金錫杖、首次發現的唐宮祕色瓷、上千件絲金織物、來自大秦國等地的伊斯蘭式琉璃器群,與目前世界僅存,唐朝歷代帝王所頂禮膜拜的四枚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等,加之塔寺的建築形式、記載詳實的〈衣物帳〉等碑文,數十年來甚至偃然形成一股「法門寺學」之風。

關於法門寺的起建,據唐代道世法師《法苑珠林》記載,約公元前三世紀下葉,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Ashoka Maurya ,約前304∼前232)為弘揚佛法,將八萬四千顆釋迦牟尼(前565∼485)真身舍利向世界五大洲分送,神州得其十九,指骨舍利因安奉於此遂建塔成寺,原名為阿育王寺。而根據挖掘地宮時所出土的漢代瓦當、磚刻等考察,認為阿育王寺應建於「西典東來」的東漢桓靈之世(132∼189),其確實建寺下限可晚至北魏文成帝(440∼465)「初復佛法」後,尤以大魏二年(五五八),北魏王室開啟塔基供養舍利,對阿育王寺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擴建,使阿育王寺聲名大噪,成為中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惜北周武帝(543∼578)時大興滅佛運動,阿育王寺幾乎全毀,至隋朝重建,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六一八)又敕建並改名為「法門寺」,法門寺遂於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代迎來了它的無上榮光。

佛指舍利
唐代最早公開展示佛指舍利的是唐太宗。貞觀四年(六三一),太宗李世民受岐州刺史張德亮奏諫,敕命擴充寺域、寶塔,展示佛骨。唐代高僧道宣(596∼667)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中記錄了此一事件,並言:「古老傳云,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張德)亮聞之,以貞觀年中請開,剖出舍利以示人。」這次開啟地宮雖未將舍利迎入宮中,但為往後諸帝迎奉開了先河。

卅年後的顯慶四年(六五九),高宗李治准僧人智琮等之稟奏,舉行有史以來首次規模宏大的迎佛骨活動,並於顯慶五年將佛骨請入東都洛陽宮內供養,至此拉開唐代帝王二百多年來前後七次,每卅年迎奉佛指舍利入宮供養,以期健康長壽、天下太平之歷史活動的序幕。李治、武則天不但為舍利製作華麗精美的金棺銀槨、多重寶函,且在法門寺塔下為供奉佛祖真身舍利修建地宮,改變了佛教發源地印度以罌壇瘗埋舍利的作法,成為佛教走向中國化的發端。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3月號第5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