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玄宗先生文集 唐 吳筠撰 明抄本
 
「書海驪珠」古籍善本背後的故事
文∣林進光 圖/攝影∣香港中文大學

「書海驪珠—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珍藏展」乃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系統與文物館聯合舉辦之展覽。是次展覽為紀念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五十週年之金禧校慶,同時亦欲向公眾人士展示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中大圖書館)自成立以來所獲各界捐贈及自行搜購之珍貴館藏。展出之珍藏超逾一百廿種,年代跨度超過三千五百年,包括商代(約公元前1675∼1029)甲骨、古籍善本、廿世紀書刊、書畫拓本及名人信札手稿等。介紹展覽所展出幾種中文古籍善本背後之故事,這些故事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書籍本身所經歴聚散離合的滄桑故事,另一類是書籍在中國印刷史上所具特殊地位之故事。

「古籍善本」的定義

「古籍善本」之定義及界限向無定論。「善本」一詞早見於宋代,初指校勘精審,文字少錯誤之本子,至明清以還,則又涵蓋足本、精本、舊本等諸概念。基於對前人之研究及綜合,現代古籍及版本專家李致忠先生提出了「三性」標準來定義何謂善本,即:「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李氏之說法早在編撰《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時已提出,以解決該書目收錄範圍的問題,當時還制定了更為明確的「九條」以便於具體工作時施行。李氏認為「對任何一部古書都應從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等多方面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有時側重某一面,有時取其某一點。全面中有重點,重點中不忘全正面……給『善本』概念以充實的內容和比較穩定的界定」。這是古籍界目前較為接受的一個定義。

中大圖書館首任館長裘開明博士於一九六六年就任之後,即為圖書館搜羅古籍,其時搜購古籍已不容易,加上古籍流傳日見稀少,故裘博士認為「善本」之定義,實可包括亁隆六十年(一七九五)以前所出版之古籍,換言之,「加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版本,即將善本之年代推至公元一七九五年」,此亦是中大圖書館自始至今使用之定義。饒宗頤教授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藏善本書錄》自序中亦曾提出相似之建議:「清初至中葉刻本,以今日得書之難,允宜厠諸善本之列」。當時三性標準的定義尚未提出,現今如以三性標準來觀察裘、饒二氏之建議,則「乾隆六十年」之界定,實乃「歷史文物性」這一特點。

聚散與滄桑

從藏書史之角度來看,書籍之聚散除與藏書家個人之經歷際遇有密切關係外,亦與客觀之歷史環境有無法切割之關聯,特別是清朝中晚期以還,書籍之聚散常與世變相終始。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3年5月號第4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