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押印章,有稱「花押」、「署押印」、「花押印」、「押印」、「元戳」、「戳子」……等,流行於元代,有別於其他印章,故世稱「元押」。
對於花押印章的起源,王獻唐先生在《五鐙精舍印話》中認為:「岳珂古冢盆杆記言,得晉永寧元年甓,有匠者姓名,其下有文如押,是晉時已有押制。余藏永建五年磚,一側有文,亦似押字。其他漢磚,時有其式,皆不可識,殆又不始于晉矣。」「初時之署,但著姓名,姓名人盡可書,奸宄之徒,或冒而作偽,乃別將姓名合文,造成一特殊款式,上下周回,以代其名,使人無從仿效,用杜奸偽,與虎爪偃波二體之書詔版,意旨略同。……故署押一制,萌于漢晉,而盛行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宋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對唐代用押署的情況敘述甚詳:「唐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草書,唯名不得草,遂以草名為『花押』。韋陟署名,自謂云『五朵雲』,時號『郇公五雲體』,亦即花押也。」綜而言之,花押之起源均在漢晉之下,而唐宋時期盛行花押,目的在於求快捷的實用簽名及求時尚的美化簽字,是個人習慣性的署書樣式,其作用皆是「使人無從仿效,用杜奸偽」,可謂花押之始。
將手書鑒押刻入印章以代押字之用,相傳始於五代後周,據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周廣順二年,平章李榖以病臂辭位,詔令刻名印用。據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于。」由此執筆花押被固定押字印章所替代,導致元代大行花押印章的風氣。
元代之印,除官印沿襲宋制外,民間私印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文人所用的私印,這種印章以趙子昂為首,均採用漢小篆入印,多為朱文細筆,具有婉通流美之趣,後世稱為「元朱文印」,當時書畫家大抵皆使用如此體制之文字用印。另一種則是民間使用的押印,此類押印形狀多,內容複雜,漢蒙文兼用,最特別的是使用當時流行的花押製成印章,以便鈐蓋徵信,較畫押更為實用,故流行甚廣,後世將此民間多樣化的器物,統稱為「花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