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五代 越窯青瓷雙蝶紋盤 (右)五代 越窯青瓷八棱形注子

越窯若干問題的探討(下)

文∣李 剛 圖/攝影∣李 剛

越窯衰落的原因與時間
關於越窯衰落的原因,陳萬里先生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越器圖錄》中說:「……嗣後忠懿歸宋,不復需要此巨量越器之貢進,加以趙宋諸帝,力戒奢侈,禁用金飾,恐怕越器就以這種情況而衰落下去。本來越器的大量生產,以及可以做到這樣的精妙,是完全由於吳越王的促進,以後的衰落,又是完全受到政治的關係。而在應用方面,既然僅僅用之於進貢,不是普遍推行之於民眾,自然整器之流落在人間的很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當時他所見到的出土資料太少之故。時至今日,若仍然盲從這種觀點,則未免顯得過於迂腐了。儘管越窯在晚唐至北宋中期承擔下土貢和特貢瓷器的燒造任務,但宮廷用瓷的數量與商品瓷的數量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

二○○三年,在印尼西爪哇省井里汶(Cirebon)附近海底發現了一條沉船,艙內遺存著廿多萬件越窯青瓷,其中,有一件青瓷碗的外底銘有「戊辰徐記燒」五字,根據器物的造型、裝飾和工藝特徵分析,此「戊辰」為乾德六年(968),這表明船上這廿多萬件越瓷,是錢弘俶在位時由越窯燒製的。一艘偶然沉沒的貿易船上就載有如此巨量的越瓷,那麼,歷年銷往全國和海外各地的越瓷總量,必定是多得難以估量。事實證明,越窯在整體上屬於受價值規律支配,以生產商品瓷為主的瓷窯體系。吳越國納土歸宋後,越窯繼續大量出產商品瓷,北宋朝廷還在越州派駐監窯官,負責窯業稅的徵收。可見,越窯的衰落,與政治無關。而任何偶然事件或簡單因素,也絕不可能導致數以百計的越窯窯場窯火,在同一時期內熄滅。我經過縝密的研究後認為,越窯是在與寧紹地區過度繁榮的農業競爭中走向沒落的。

 
  全文請見《大觀》2016年2月號第7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