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漢 鬥狗俑  (右)西晉 越窯狗圈

瑞犬報福・狗年吉祥

文∣姜又文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本刊資料室

犬,又稱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至今仍與大眾生活關係親近密切。狗和馬、牛、羊、豬、雞合稱為「六畜」,早期是人類肉食的來源,牠不僅曾作為人類的食物,由於領域性強、保護本能高,既忠誠又善於群體生活,馴化後多半能成為守衛、保護、警戒的看守犬。部分犬種則善於奔跑、體力驚人,加上天生發達敏銳的嗅覺,則被訓練成搜尋、追逐獵物的狩獵用犬。如《說文稽古篇》載:「游牧時代,惟犬獨多,穴居則畜犬守御,狩獵則攜犬自隨,因而人必畜犬。」除此之外,有些個性溫和、機警活潑的犬類,也被婦女或孩童飼養,作為居家陪伴的寵物朋友。

與犬結緣
犬類在中國的馴化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一九九七年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出土了一塊狗的左下頜骨,其下頜緣的明顯弧度與狼下頜緣呈筆直的狀況不同,經古生物學家證實為家犬。而在稍晚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家犬遺骸出土,黃河下游如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中也有以家犬和狗型器陪葬的現象。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出土的一件〈紅陶狗形鬻〉昂首張口、四足直立,造型逼真,其可愛溫和的模樣,呈現的正是馴化後新石器時代的家犬形象。〈鬥犬紋短頸壺〉出土於天水秦安大地灣遺址,屬於晚期仰韶文化。短頸壺為泥質澄黃陶,平底,黑彩,中上腹部一圈繪有四隻伶俐生動的犬形紋(一說為虎形紋),兩方怒目圓睜、尾巴彎捲,兩兩互視相鬥。其中一隻狗的下方繪有一條魚,紋樣來自先民日常景象,充滿了原始拙趣和濃鬱生活氣息。

犬祭與犬葬
飼犬的目的除了肉食來源,也用於祭祀與陪葬。商代晚期,用各類動物作牲祭祀、殉葬普遍盛行,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以犬祭祀先祖、上帝、鬼神記載甚多。周代設有「犬人」一職,職責為「凡祭祀共犬牲」。狗在祭祀中的重要角色,可見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篇》:「冬舞龍六日,衣壽於名山以助之……其神玄冥,祭之以黑狗子六」,清楚記載以狗作為祭祀求雨的犧牲。

 
  全文請見《大觀》2018年2月號第10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