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金禮嬴 美人芳樹圖 中大文物館藏
 
略述北山堂藏畫中的女性畫家
文∣李思潔 圖/攝影∣香港中大文物館

此次「北山汲古—中國繪畫」展覽中,特以子題「玉臺妙墨」呈現明清女性畫家的作品。展覽的子題名稱與清人湯漱玉(1795∼1855)所纂的《玉臺畫史》有所關連,此書纂集了中國女性畫家共二百卅七名,並以身分之別作為分類,分作宮掖、名媛、姬侍與名妓四個類別。二百多名女性畫家中,依朝代分別,明代以一百○四名居冠;各類別中,則以「名媛」與「名妓」受到學者的關注最多,各記錄了五十九位及卅二位畫家之名。

明代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有觀念影響,認為女子「多識字無益而有損也」。但同時也有開明文人,如李贄(1517∼1602)認為男女應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力:「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見識長短不應以性別論之,而其所著的《初潭集》中載有才識婦女廿五人,大力表彰女子賢才,以「真男子」推許之。李贄亦收女學生,落實自己的理念。除李贄外,袁中道(1570∼1623)亦是贊成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文人之一,他極為推崇其姊的為人處世,認為她不僅擁有婦德,也有修養,通人情世故的原因便在於她喜歡讀書:「姊於經史百家及稗官小說,少時多所記憶。……姊性端重,匿聲藏影,一一遵女戒,獨好文,強記夙悟。大人每見而嘆曰:『惜哉不為男子』」。

由〈歷代婦女著述考〉一書中輯明朝婦女二百卅八人,其中隆慶萬曆後占半數之多,可知於晚明時期,婦女閨閣文風已逐漸展開。此風氣得益於明中期後商品經濟繁榮,助長了手工業的興旺及農貿市場的專業化,不僅給婦女帶來許多謀生的機會,也擴大了女性的生活空間。江南地區的富裕家庭似乎較為鼓勵女性識字讀書,一方面作為增加她們婚嫁條件的籌碼,另一方面也助於她們打發日常時光,產生了一批以畫聞名的名媛們。

姜紹書的《無聲詩史》中闢有女史專卷,作者云:「扶輿清淑之氣,不鍾於男子,而鍾於女子,醴泉紫芝之鮮於江河蔓草者,無所因也,丹青出粉黛,非天授鳳慧,而驅而習之?余每見丹管繪事,其豐神思致,往往出人意表,不惟婉而秀,蓋由靜而專也,名媛可無記乎?」一如冼玉清《廣東女子藝文考》中所言,才女之名大部分因其家庭中的男性成員而得以傳世:「其一,名父之女,少稟庭訓,有父兄為之提倡,則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閨房唱和,有夫婿為之點綴,則聲氣相通。其三,令子之母,儕輩所尊,有後世為之表揚,有流譽自廣」。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10月號第12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