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湯祿名 暖籠望梅圖
 
安徽博物院「明清時期徽州女性文物展」補筆
文∣張飛鶯 圖/攝影∣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收藏豐富,有大量歷代關於反映婦女生活情狀的文物。並應「三•八」婦女節之景,特為舉辦了「新安江上桃花紅─明清時期徽州女性文物展」。中國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統稱為「婦女」,婦,與服侍之「服」同音。擔當著打掃庭院、照顧公婆、服侍丈夫、生兒育女的職責。《詩經》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女子不可上學,也不能走出家門參加社會活動。更不能考取功名。當時一切的生產力,無論是種田幹粗活,還是建築和交通建設,以及戰爭的設備都由男子完成,故而經濟來源絕大多數來自於男子。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文化活動,亦均由男子組成。而在領導階層,則以龍(男性皇帝)的精神主導天下;鳳(女性皇后)多為其附庸。下層社會男耕女織的結構劃分中,也多半呈現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
男女天生有別,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古代女性地位的尊卑,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一是當人類尚處原始狀態之早期的農業種植時期,環境惡劣,女性扛起了如山的生活重擔,形成以女性為主導的母系社會,經濟生產能力掌握在女性手中。
清詹澤葚〈族母點將圖〉中,繪白髮老嫗攏手立於一側,正在選撥可為氏族殺敵征戰的男性猛將。只見她執煙竿,仔細地觀察並指點著武士揮劍進擊的招式。面前應試之人,亦意態英發、奮力展現,作勢不可擋狀。
二是由於古代社會中農耕、戰爭,均需由身強力壯的男性去完成,而女性則因體力所限只能從事普通的日常勞動。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經濟生產能力逐漸開始為男性所掌握,社會性質轉為父系氏族社會,之後男性逐漸在生產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清薩克達氏〈侍夫坐月圖〉,繪男子頭裹毛巾、長衣長褲,屋內懷抱嬰兒坐於床上、等候產後的妻子送奉飲食。女子則裸面赤足、捲袖短裙奔波勞作。
題「郎慈苗在威寧州,其俗更異。婦產而夫在房抱守不出門戶,彌月乃出。產婦外出力作,措飲食以供。夫口喂乳,若親死氣將絕時,將親首扭反向後名『好看後人』」,鈐「薩克達氏」、「觀生閣主」印。
生活在古代的女性,不僅地位、權力甚低,還要遵守苛刻的道德標準。「三從四德」的壓迫,從出生時就被教育需恪守女德。不僅要為夫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還要承擔沉重的勞務和生計。清曹修竹〈鮑宣妻拉車圖〉,繪膚白貌美之女,正吃力地拉著裝滿書帛傘劍等雜物的獨輪木車艱難前進,一男子(其丈夫)則隨後相推助力同行。題「漢司隸校尉鮑宣妻桓少君生於貴族,歸鮑後盡去粉飾之美,更著短衣,與夫共換鹿車歸。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黨稱之。贊曰雞鳴昧旦,警戒情深偶隨有道,黽勉同心。賢者桓氏,超軼古今。穠矣堪?。荒車共挽,如鼓瑟琴。儀型常在,閨閣咸欽」。清詹澤葚〈女子打獵圖〉繪年輕女子,赤足裹髮、短衣束腰、手提食籃,肩扛長棍。上掛獲獵山雞,滿載而歸。正邁開大步、匆匆地行進在回家的路上。同一作者的〈女子收棗圖〉繪中年婦女,赤裸雙腳,頭戴布巾,雙袖高捋。手執長桿竹帚,手托肩背筐蔞,打棗工作結束,正用力調整沉重的背蔞,彎腰艱難而行。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3月號第13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