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園畫社除了主盟其事的吳大澂及身為東道主的怡園主人顧麟士,畫社成員中,顧澐最為年長,家學淵源亦深。
顧澐(一八三五∼一八九六)字若波,號雲壺,吳縣(江蘇蘇州)人,逵子,畫承家學。工畫山水,得四王及吳惲之清麗淡雅氣息,與吳江陸恢齊名,時有「顧陸丹青」之譽。中歲遍遊匡廬、黃山之勝,造詣益進。一度赴日,居名古屋,日人請其示範,影印之,成《南畫樣式》一書,傾銷東瀛。其畫澤古功深,清麗近古,氣韻秀出而筆意老蒼。雲壺作畫,率多小幅,間為匹幅巨幀,格局尤壯,沉鬱之氣,直逼人目。偶作人物佛像,亦饒古趣。沈秉成(仲復)任蘇松太兵備道時,禮聘入署,每日臨池以相為樂;吳大徵結畫社於怡園,雲壺同與其事;又與陸廉夫、金心蘭、倪墨耕、任立凡、吳秋農等人為畫友,卒年六十有二。
顧澐活躍於晚清年間蘇、滬畫壇,工山水,澤古功深,能集沈文諸家之長,亦兼宗董其昌與四王。其父顧逵,字椒園,為張培敦高弟,畫風承繼翟大坤一脈,傳世作品不多,以明吳門諸家為宗。作於一八五一年的〈梅亭清詠圖〉上有顧澐題,云其「筆意在周東村、唐子畏之間,蓋兼北宗畫法也」。顧澐畫承家學,畫亦兼治南北二宗,在四王吳惲正統派畫風依舊主宰當時畫壇情況下,顧澐自然不可避免的受其影響,然而自嘉慶年間以來蘇州地區對吳門諸先鄉賢畫風的復起,對顧澐影響最為深遠。
同時作於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的〈綠陰觀瀑圖〉及〈溪亭清話圖〉各仿文徵明與董其昌,是足可說明顧澐同時兼擅吳門與四王兩種畫風的佐證。同治七年顧澐卅四歲,其畫已熟練穩健,史載顧澐畫藝得名甚早,觀此信然。就顧澐傳世作品分析,正統派畫風除了王翬,顧澐所涉獵者不多,真正著力者仍是吳門諸家,而且一直貫穿於整個創作生涯;直至光緒廿年(一八九四)所作〈秋山閒話圖〉亦猶得唐寅筆意,畫時顧澐年六十,是其晚年畫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