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旅居滬上的畫家主要是來自上海週邊的大城市為主,包括蘇州、無錫、常熟等地的吳地畫家以及來自杭州,嘉興,湖州,紹興等地的浙籍畫家,還有一部分徽籍畫家,尤其吳、浙兩地的畫家們,更是早期海派畫壇的兩大構成主體。盛極一時的「萍花書畫會」成員,其中除錢慧安是上海地區出身外,無一不是來自吳、浙兩地。這些畫家們的畫風互為影響、互為融合,而它們之間前後更迭,此消彼長的過程及因果、聯繫,更是討論海上畫壇時必須釐清整理的重大課題。
一套作於咸豐八年己未(一八五九)為費母盛太夫人賀壽的畫屏(臺灣私人藏),分別由嘉興籍的錢聚朝、周閑、紹興籍的任淇及上海華亭地區出身的胡公壽執筆。〈萍花社雅集圖〉在同治三年甲子(一八六四)由來自紹興的包棟、吳江王禮及上海寶山地區的錢慧安三人共同繪就。吳、浙兩地旅滬及上海本地出身的畫家們共同架構的海上畫壇欣欣氣象,已顯而可見。
此際之上海已非昔日松江,青浦這樣的小市鎮,而漸成為由新興市民階層主導的都市。對於「十里洋場」薰陶下的新興市民階層來說,花鳥和人物故事淺顯易懂,勾勒重彩的裝飾性,沒骨點染的快速作畫技巧,這些適應了市民化口味與市場的畫題與技巧,讓在上海活動的畫家們不得不修正他們的繪畫風格來順應這迎面而來的世俗化趨勢。
而活躍於早期海上畫壇,上海寶山地區出身的錢慧安,就是在這環境下出現的重要海上畫壇名家。
錢慧安(小傳見前篇)自幼從事于丹青,善工細之筆,以人物仕女為專長,畫名久著。早年學費丹旭,繼而參學改琦、上官周、華新羅和陳老蓮,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時年方卅二歲的錢慧安即參與了〈萍花社雅集圖〉的繪製,可見其畫藝早熟,成名亦早。
從錢慧安傳世的大量作品中,不難察覺出畫家創作選題的世俗化趨勢。錢慧安的作品中,幾乎不離民間熟知的故實、人物及寓意吉祥的題材;如八仙、財神、鍾馗、麻姑、南極仙翁;或廣陵花瑞、經營百萬、三星朗照、富貴壽昌等,都是錢慧安筆下常見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