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吳門畫壇群星閃耀,活躍於蘇州一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後世稱為「明四家」,可以說代表了明代繪畫的最高水準。至此而盛的吳門畫派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畫派之一,追隨者眾,代有傳人,遺風不絕,到晚明漸成萎靡之態。就在吳門畫派影響日益式微之際,吳郡中的有識之士出入於前人之間,不拘泥於一派一法,同時注重以造化為師,融合而形成了自身風格,張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張宏(1577∼1652後),字君度,號鶴澗,吳縣(今蘇州)人。作為吳門畫派在晚明的中堅力量,其山水師法沈周,上追宋元,峭勁秀雅,位置淵深,用墨濕潤,筆意古拙,風格靈秀雅致,構圖常有新意。畫史上對張宏著墨不多,《圖繪寶鑑續纂》稱其:「善畫山水,筆墨蒼古,丘壑靈異,層巒疊嶂,得元人法。石面連皴帶染,樹木有學堂氣。寫意人物,神情浹洽,散聚得宜,所寫〈吳
郡歲朝圖〉,咄咄逼真,無出其右」。清人張庚所撰之《國朝畫徵錄》云其:「工
山水,蒼勁雅秀,蕭疏淡遠,吳中學者都尊之。余嘗見其〈滄浪漁笛圖〉、〈松
柏同春圖〉,不讓元人妙品」。與張宏差不多同時代的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評價其「畫品在能妙間」。晚清秦祖永在《桐蔭論畫》中則把張宏歸為能品之列,認為他師法沈周而未能超脫,可見張宏在中國傳統文人的眼光中並未被過多看重。真正把他推向高位的是美國學者高居翰(1926∼2014),認為其技法、構圖等受到了西洋畫的影響,為晚明蘇州數十年來罕見的出色畫家。
從傳世作品來看,張宏確是一位全能型的職業畫家,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中尤擅山水,繪畫的整體面貌沿襲了吳門畫派的風格,在經營構圖上尤有心得。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重博」)藏有四件張宏的作品,其中三件分別作於一六二六年、一六二九年和推測為一六三一年,均為具有實景特徵的山水,代表了他五十歲至五十五歲左右的風格特點。傳世張宏有紀年的作品最晚到一六五二年,時值畫家七十六歲,因此館藏這三件正代表了他中期的繪畫風格。學界對於張宏的書畫、交往、遊歷等多有研究,卻較少涉及這三件作品,茲做簡要介紹和分析,以期豐富研究張宏的視覺材料。
釋文:「丙寅十月七日,破浪遊石公,奈風伯作祟,不能窮其罕見,聊以圖此紀之。張宏」。鈐印:「張宏」(白文)、「君度氏」(白文)、「劉郎小印」(朱文)、「李俊成印」(朱文)、「劉氏寶珍」(朱文)、「潤芷鑑定」(白文)、「壽泉審定」(朱文)。
此卷寫蘇州附近石公山的景色,是一幅紀遊圖畫。石公山位於太湖西山島的東南端,據《大明一統志》記載:「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山根有石如老翁立水中,涸不露,潦不沒,故名」。這裡的山體突伸於太湖中,三面環水,雖海拔不過五十公尺,然登臨其上,舉目盡見滄浪,處處可聞濤聲,風景美不勝收,是歷代文人雅士遊覽的勝地。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境內,尤其像蘇州地區這樣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的地方,文人特別熱衷遊覽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紀遊圖因此而迅速發展。紀遊圖不僅僅重現了風景勝境的真實樣貌,更明顯的特徵是引入了遊覽者的視角,是對現實遊覽經歷的具象圖繪。由張宏的題跋看,這幅〈遊石公山圖〉正是基於一次觀賞經歷的實景再現,內容為天啟六年(丙寅)十月七日這天,畫家在大風下破浪遊石公山時的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