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明 張洪敘秋江送別詩、圖卷 江西省博物館藏

〈張洪敘秋江送別詩、圖卷〉淺談

文∣劉祿山 圖/攝影∣江西省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的書畫藏品中,有兩件異常珍貴的明代正統初年名賢手卷:其一是正統五年(1440)的〈胡儼等行書贈蘇州知府況鍾復任詩卷〉,二是正統六年(1441)蘇州的寓賢遊宦送別況鍾長子況寧(定觀)的〈張洪敘秋江送別詩、圖卷〉。兩件彌足珍貴的手卷,在況鍾世居江西靖安高湖崖口村的歷代後裔珍藏了五二○年後,一九六三年十一月捐給國家,入藏江西省博物館。本文專就〈張洪敘秋江送別詩、圖卷〉談些淺陋看法。
況鍾(1383∼1442),字伯律,江西靖安縣高湖鄉崖口村龍岡洲人。以靖安縣禮曹小吏起步,永樂中薦授禮部儀制司主事,遷本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皇帝親?、親囑委任其為蘇州知府,治理蘇州十三載,「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後守蘇者莫能及」。
宣德時的蘇州又成富庶繁華之地,但「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為奸利,最號難治」。況鍾「乘傳至府」後,用雷霆手段依律整治奸吏、庸吏,毫不留情,「一府大震,皆奉法。鍾乃蠲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協助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請每年減蘇州稅糧七十多萬石,增設「濟農倉」,用無息貸款扶助貧民生產,興修水利,興學、養哲,「折獄明斷」,「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對於皇宮內官、朝廷高官來地方額外徵繳需索,況鍾亦循之以法,不讓擾民。對於家人及親舊,況鍾亦是嚴於律己,「其內署蕭然,無鋪設華靡之物。每食一肉一蔬,非公燕別兼味。家人及親舊相對,尊酒數行,青燈夜話而已」。蘇州官紳士民「咸頌包龍圖復生」,稱其為「況青天」。
正統五年,況鍾九年任滿,例應離任赴京考績。「餞送者數百里不絕」,官紳士民上萬人聯名上書,懇請況鍾連任。朝廷下令「著復任,吏部奏升正三品,署知府事」。正統六年況鍾返蘇時,相迎者「不遠數百里之遙」。
地方文獻記載:正統七年(1442)十二月,況鍾於任上病逝之時,蘇州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縣百姓俱奔赴哭奠,鄰近的松、常、嘉、湖百姓也絡繹不絕地前來弔喪。次年春天,況鍾靈柩從運河起運回鄉之日,蘇州居民空城而出,穿著孝服的人擠滿了河沿,其中有數百名蘇州人將況鍾的靈柩一直送至他的江西靖安老家,從長江至鄱陽湖、再到靖安的兩千多里水路,「夾岸哭奠不絕於途」。況鍾做官的傳奇經歷是明朝前期仁宣盛世的最後一抹亮色,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況鍾創造了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傳奇。另兩大「青天」包拯、海瑞的官民「魚水之情」也遠遠不及況鍾。況鍾的奇跡也是一個稍縱即逝、曇花一現的奇跡,他的上司周忱和朋友吳訥就沒有他這個好運。這個奇跡的發生,除了天時、除了況鍾本人具有超常的品格和智慧外,更為主要的是因為他背後有個能量特大的「圈」。
正統五年的〈胡儼等行書贈蘇州知府況鍾復任詩卷〉為我們展現了況鍾背後那個「圈」的豪華陣容:該倡和詩卷由楊士奇、胡儼、周忱、吳訥、張素、丁鴻、徐輔、宋楷、周瑮、陸儔、陳贄、顧睢、何澄、彭顥、蕭灓、曾添恕等十六名官宦題詩箋紙裝幀而成。眾人詩作均步楊士奇詩韻,對況鍾治蘇的政績、嚴謹的家風進行了洋洋灑灑的稱讚。
楊士奇號為「四朝(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專輔,邦國柱石」、「三楊之首」,宣德皇帝對其言聽計從,正統帝繼位初、楊士奇去世前更是如此。胡儼,永樂初入內閣參預機務、兼侍讀、升國子監祭酒,永樂八年(1410),以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掌翰林院事,輔導皇太孫監國,門生故吏遍天下。周忱,永樂初授文淵閣學士、刑部員外郎,宣德五年,得到首輔楊士奇和閣臣楊榮賞拔,授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總督稅糧事宜,直接領導況鍾在蘇州推行改革。
以上這三位重臣,都是江西人,與況鍾有桑梓舊誼。當時在朝秉政的江西人非常多,楊士奇說:「四方出仕者之眾,莫盛於江西」。
當然,況鍾的「圈」遠不只是以上官員,他能從縣曹小吏一路高升,還歸功於他的三位伯樂—禮部尚書呂震、胡濙和吏部尚書蹇義等人的舉薦。況鍾和周忱還是戶部尚書夏原吉(況鍾的正宗老鄉)實行經濟改革的抓手。而楊士奇、楊榮、蹇義、夏原吉號為「宣德四老」,宣德曾面讚四人:「朕之江山,全賴四卿」。胡濙也是宣德托孤之臣。
〈張洪敘秋江送別詩、圖卷〉誕生於正統六年秋,也就是況鍾於任上病逝的前一年。按當時正常的親子年齡差,此年的況寧約為四十歲左右。這一年春,況寧從家鄉江西靖安老家來蘇州省侍自己的父親。翰林國史修撰事承務郞張洪在「秋江送別詩敘」裡寫道:「禮部郎中況公奉?書出守吳郡,子定觀每於歲時,以田園水土物自靖安來省其父。留侍未久,受命輒歸。其來也,惟郡中謹厚人、深沉有學之士得與交往,餘人罕識其面。惟歸也亦然」。
況寧事蹟除族譜簡載外,正史無載,可見無甚功名和蔭封。非其不能,應該是況家主動放棄,如不置家產、田地一樣。況寧之為人,張洪在「秋江送別詩敘」裡有段詳述:「余處屬邑,維景慕之,老病不能即詢儀表,於所知僉曰:偉乎其容,肅乎其恭,辭簡而理備,舉止詳而不煩,與人和而不失於流,持己嚴而不越於禮。綽有父風,稱其為名家子。況國文簡公……高尚之風渢渢乎」。
題跋者張洪(1362∼1445),字宗海,號止庵,常熟人。博學通曉經義,曾為靖江王府教授。經同鄉、「新明朝」元勳姚廣孝推薦,永樂初出使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又入文淵閣,主持《永樂大典》修撰,任副總裁官。終生好傳統經義研釋,並實錄出使經歷。姚廣孝去逝後不久歸鄉。宣德年間,在鄉纂修《琴川新志》八卷。張洪的敘說,讚頌況寧的孝節,也讚頌況鍾的家風和家訓。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9月號第16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