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後,清朝帝制被推翻,隨之八旗軍隊、貴族學校遭解散、撤除,皇室特權逐漸消失。至一九二四年馮玉祥將溥儀逐出皇宮後,清皇室的優待條件徹底喪失。過去不少居住在宮苑王府的皇室成員開始散居各地,其中一些有書畫特長者,投身到了書畫創作、研究、教學及畫壇活動中,聲名漸至隆顯。
在清代皇室後裔中,僅溥字輩宗室就湧現出不少書林妙手和繪畫名家,其中溥伒、溥儒等還發起定期成規模的書畫雅集,創建了「松風畫會」,對當時北京畫壇乃至廿世紀中國書畫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北京藝術博物館是一家有著十三萬多件文物藏品的綜合性博物館,其中清代皇室書畫文物三百餘件,絕大多數是尚未公諸於世的「生貨」。該館隸屬於北京市文物局,坐落在有著四百五十年歷史的皇家寺院─萬壽寺內。三百餘件清代皇室書畫藏品中包含了近百件皇室後裔作品,涉及溥儀、溥偉、溥儒、溥伒、溥僴、溥佺、溥侗、溥佐等溥氏昆仲,及毓瑛、毓琛、啟功、葉?民等數十人。他們不僅擁有皇室後裔這個共同身分,而且在藝術認知上高度相似,本文擷取部分代表性畫家及作品加以概述。
乾隆皇帝曾給皇族欽定字輩「永、綿、奕、載、溥、毓、恆、啟」。至溥字輩時,書畫高手如雲。不僅遜帝溥儀能書善畫,其餘溥氏昆仲中,溥儒、溥伒於鑑藏、詩文、書法、繪畫、古琴無一不精,蜚聲藝壇。又與溥僴、溥佺合稱「四溥」,揚名於民國畫壇。至溥儒離開大陸後,溥佐補位形成新「四溥」,為皇室書畫再添秀色。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皇室子弟以家族雅集形式創建「松風畫會」名噪一時,由溥伒任會長,後來也逐漸吸收了一些遺老貴胄為會員。會員之間除切磋畫藝外,還注重藝術傳承,以保存國粹為時代己任,對當時傳統中國畫,尤其宮廷院畫的傳承與弘揚作出較大貢獻。
溥氏昆仲在畫壇崛起,客觀上得益於易代之際的時代特殊性,以及他們的皇室身分。作為皇室後裔,他們自幼由翰林院飽學之士教導,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清朝滅亡後,他們仍然得到不少優待條件。在〈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中可見:一是遜帝溥儀尊號仍存不廢,二是皇室歲用四百萬兩白銀由中華民國政府撥付,三是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四是清皇族私產一律保護等等。在這些優待條件下,皇室後裔們在民國初年依然擁有優渥家資支撐他們過著作詩填詞、寄情書畫的生活,持續至一九二四年溥儀被逐出宮。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溥氏昆仲於一九二○年代相繼走向畫壇,或成為職業畫家鬻畫為生,或進入美術社團、專業院校教學為業,參與畫壇活動漸多,聲名亦隨之漸隆。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溥氏昆仲書畫作品豐富,人員眾多。現擷取遜帝溥儀,恭親王奕訢之孫溥偉、溥儒,貝勒載瀛之長子溥伒、五子溥僴、六子溥佺、八子溥佐等加以介紹。
溥儀(1906∼1967),字曜之,號浩然,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因光緒帝無子,被慈禧太后選為嗣皇帝,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遜位,結束清朝統治。此後他歷經短暫復辟、偽滿洲國皇帝、戰俘、全國政協委員等多重人生變故,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溥儀平生喜畫牡丹花卉,書法多見楷書,字體工整,有歐書韻味。其書畫曾獲陸潤庠、陳寶琛、梁鼎芬等人悉心指導,有一定造詣。在故宮及天津張園時期他創作過大量書畫作品賞賜給近宦寵臣。館藏溥儀書畫作品八套。宣統帝〈御筆橫幅〉內容為榜書「凝清室」,工整醒目,含歐體韻味。宣統帝〈御筆楷書八言對條〉內容為「直似貞筠溫如瑞玉,澡以春雪澹若澗泉」,融自周柱國大將軍拓跋儉神道碑文及嵇康詩,書體同樣含有歐書韻味。這類書法可以看出袁勵準、鄭孝胥對他的影響。宣統帝也擅長顏體楷書。宣統帝〈御筆對聯條〉是宣統皇帝賜給陳寶琛的七十賀壽聯,內容為「世臣喻喬木,晚節視黃花」,中正大氣,典型顏體風格。
晚清金石古器鑑藏成風,書法追求高古和金石味成為風尚,溥儀對此有獨到見解。宣統帝〈御筆七言對條〉內容為「龍蛇走?老藤蔓,蝌蚪摹傳古鼎銘」,認為草書應像老藤盤繞,蝌蚪文應如古鼎銘文,體現了宣統帝的書法認知。據袁勵凖家屬發布的訃告可知,此作品是宣統皇帝頒賞給恐高寒齋主人袁勵凖的御筆作品。
繪畫方面,溥儀鍾愛畫沒骨牡丹花卉,館藏多幅此類題材作品。宣統帝〈御筆花卉軸〉是件沒骨牡丹,作於一九二二年,設色秀麗精熟,落款「壬戌孟冬中澣御筆」,左上有朱汝珍敬題詩一首。另一件同年所繪牡丹作品宣統帝〈御筆牡丹圖軸〉,以水墨設色法繪春日傍晚的一簇牡丹,紅黃相間,豔麗多姿、富麗堂皇。畫面上部行書題「壬戊孟冬中澣御筆」,左側同樣有朱汝珍敬題詩。此外,宣統帝〈御筆花卉軸〉作於一九二三年,同樣是以沒骨法畫牡丹。兩朵牡丹花在綠葉襯托下,一白中泛鞓紅,一白中泛淺綠,花色別致。右上題款「癸亥嘉平下澣御筆」,左上有大臣景方昶敬題詩:「錦繡名花滿上林,沉香亭畔正春陰。鞓紅歐碧千般好,總是栽培雨露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