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三星文化財團創立六十週年,韓國京畿道龍仁市的湖巖美術館已於二○二四年四月二日至六月廿九日舉辦「謙齋鄭敾」特展。該展由韓國二大私立美術館—「湖巖美術館」、「澗松美術館」共同主辦,同時集結包括國立中央博物館在內的其他十八個機構與私人藏家的珍貴文物,共計展出相關作品一六五組件,其中涵蓋國寶兩件、寶物六組件(共五十七幅),以及釜山市有形文化遺產一件。
本次展覽歷時三年籌劃,為繼二○○四年的澗松美術館「大謙齋展」之後,再度以鄭敾(1676〜1759)為主題,全面回顧其一生創作軌跡的大型特展,亦首次匯聚現存鄭敾作品中,十二件被指定為文化財的其中八件。展覽內容橫跨真景山水、文人山水、故事人物、花鳥草蟲等畫科,包括國立中央博物館的李健熙舊藏〈仁王霽色圖〉、三星Leeum美術館的〈金剛全圖〉、澗松美術館的〈金剛山畫帖〉、私人收藏的〈金剛全圖〉,以及曾於二○一二年在拍賣市場以卅四億韓元成交的〈退尤二先生?蹟帖〉等具代表性的作品,保險金額高達數千億韓元,規模之盛大與作品之珍貴可見一斑。
十八世紀為朝鮮山水畫壇的重要轉型期,一改此前依循中國畫譜進行創作的舊例,轉而以寫實方式描繪本國風土。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為「真景山水」的開創者「謙齋」鄭敾。其以描繪朝鮮山川實景為主題,確立兼具朝鮮性理學觀念與寫實精神的繪畫體系,不僅革新當時的山水畫風,亦奠定後世對朝鮮自然景觀的美學想像。
鄭敾,字元伯,號謙齋、兼艸、蘭谷,生於漢陽西村(今首爾鍾路區清雲孝子洞一帶),父名時翊,母為密陽朴氏,居家中二男一女之長。先祖原為全羅南道光山(今光州)、羅州一帶士族,後遷居京畿道廣州,高祖鄭演(1541〜1621)時定居漢陽西郊。然家族自高祖以後仕途不顯,家道漸衰,復以早年失怙而家境清貧,故並未循科舉入仕之路。但鄭敾家族自其高祖與當時京華名門「壯洞金家」共組「九老會」以來,即累積五代世交背景,遂受金家成員之一的金昌翕(1653〜1722)資助提攜,得以出入門下,廣交知名文士,同時以畫為業,憑藉自身才華,逐步建立畫壇地位。
一七一一年,鄭敾與恩師金昌翕、詩友「槎川」李秉淵(1671〜1751)同遊金剛山(今北韓江原道境內),他於旅途中首次將朝鮮山水實景納入畫幅,創作〈辛卯年楓嶽圖帖〉,此為其畫風重大轉折點。翌年再訪金剛山,續作〈海嶽傳神帖〉,意為「山(金剛山)海(東海)精神之圖帖」,惜該帖今已失佚。所幸鄭敾於一七四七年重遊金剛山後,再繪〈丁卯年海嶽傳神帖〉並得以保存流傳,作品展現成熟老練的筆墨技法,傳聞此作曾於一九三○年代險遭焚毀,幸得藏家「澗松」全鎣弼(1906〜1962)搶救,方倖免於難。
約莫自一七三○年代開始,鄭敾因「壯洞金家」成員金昌集(1648〜1722)之引薦而入仕,歷任漢城府主簿、河陽與清河縣監、訓練都監郎廳、陽川縣令、司䆃寺僉正、僉知中樞府事等職,最終於一七五六年官至從二品「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事。尤其,鄭敾曾於朝鮮英祖(1725〜1776在位)幼年時為其繪畫業師,故於英祖即位後多受重用,並在辭世後追封正二品「漢城判尹」職銜,為當時畫家少有之高品官位,象徵其畫業於當時獲得的高度肯定。
鄭敾公務之餘仍不輟畫筆,任河陽與清河縣監期間,曾描繪關東八景與嶺南名勝,其中包括藝術生涯代表作之一的〈金剛全圖〉。一七三六年,鄭敾返京為母守喪期間,曾創作〈壯洞八景帖〉、〈西園小亭〉等作品。一七四一年,就任陽川縣令(今首爾江西區一帶)後,曾以溫柔哀愴之筆致,描繪〈狎鷗亭圖〉等漢江沿岸風光,亦於一七四二年與京畿觀察使、漣川郡守泛舟雅集於臨津江之赤壁,追懷東坡〈赤壁賦〉,並繪成展現文人詩畫合璧的〈漣江壬戌帖〉,據傳當時共作三帖各自珍藏,今次展出觀察使本與謙齋自藏本,筆勢蒼勁,極富詩意。
地方官職任滿歸京後,鄭敾定居於漢陽西村一帶之壯洞附近,除鑽研性理學外,直至辭世之年,作畫筆力仍矍鑠不衰,創作〈仁王霽色〉、〈朴生淵〉、〈溪上靜居〉等傳世名作,畫友「觀我齋」趙榮祏(1686〜1761)曾言:「其所用之筆,積之可為一墓」。鄭敾所長不僅止於山水畫作,亦擅繪花鳥草蟲、人物古賢,於故事圖、詩意圖、花鳥畫等領域皆有極富情趣美感之作品,達到「萬象皆可入畫」的境界。尤其,鄭敾鍾愛描繪朝鮮半島松木之雄姿,並常見將中國繪畫的人物形象轉化為朝鮮面貌,筆法豪快,融會南宗畫風與個人風格,頗具民族自信之意。
鄭敾畫風早期受中國吳派與南宗繪畫影響,尚未擺脫仿古窠臼,但自一七一一年以降,則開始注重實地寫生,逐步確立以朝鮮本土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同時亦可以簡馭繁、直抵自然本質的「真景山水畫」體系,一改先前朝鮮山水畫大多表現漢詩文學所構築的中國想像,筆下風景多來自金剛山、關東名勝、漢陽近郊、任職期間所歷名地,往往於旅途中即興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