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海上畫家中,以畫菊著名者,如繆莆孫與謝公展、吳樹本,被稱為海上「三家菊」,三人筆下的菊花墨彩繽紛,面貌各異。
繆莆孫(1874〜1954),字谷瑛,號由里山人,又號晚香室主。江蘇江陰人。繆荃孫族弟,師從蔣維瀚,為黃山壽再傳弟子。善山水、花卉,繪菊尤精,遂專工畫菊。先至南京,任教於江南高等學堂、南京陸軍第四中學。民國初期受聘任倉聖明智大學圖畫教師,由此移居上海。一九四九年後為上海書畫院畫家。著有《由里山人菊譜》、《晚香室詩鈔》。
繆莆孫的師承體系,可從他幼年時師從於蔣維瀚算起,蔣維瀚的老師則是晚清海上畫派各科全才的黃山壽。蔣維瀚(1866〜1915),江蘇武進人。蔣樹德子。初隨父學工,因性嗜畫,私學繪事,年少時拜在黃山壽門下,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兼能,因此棄工,鬻畫為生。黃山壽(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別字旭道人,晚號旭遲老人,又號麗生,江蘇武進人。黃山壽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兼擅的海上名家。無須諱言,黃山壽畫名更為隆盛,一則黃山壽曾官至直隸同知,五十後鬻畫,是海派畫家中書畫全能型的大師;二則蔣維瀚只是馳名於家鄉,雖旅滬,但還未等打開局面便因父疾返回,不久歿於家鄉,所以其畫名不為世人知曉。所以,這也就可以理解在對於繆莆孫的介紹中,為何多會提及黃山壽。甚至如《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只言繆為「黃山壽再傳弟子」。
繆莆孫原籍江陰,現屬無錫的縣級市,黃山壽、蔣維瀚的家鄉武進,現為常州市轄區,兩地毗鄰,因此繆莆孫少時師從蔣維瀚習畫的記載應屬可信。繆莆孫離開家鄉的契機,可能與其族兄繆荃孫有關。繆荃孫(1844〜1919),字筱山、小山、小珊、炎之、菼之、筱杉、筱珊、繆炎,晚號藝風、藝風老人。室名藝風堂。江蘇江陰人。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志學家、金石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授編修。歷任國史館纂修、總纂等。光緒廿二年至廿七年(1896〜1901)任南京鍾山書院院長,光緒廿七年,鍾山書院改為江寧中學堂,光緒廿九年(1903)改為江南高等學堂(該學堂宣統三年,即一九一一年停辦)。繆莆孫任教於江南高等學堂之時,正值繆荃孫任監督之際。
民國初期,大約是一九一六年秋季期間,繆莆孫赴滬發展,但他的老師蔣維瀚已於前一年,即一九一五年返鄉,所以二人在上海未曾見面。繆莆孫因「聖倉明智大學慕其名延為教師」到滬發展。其到滬還有一個緣故,因原教員要回家侍母疾。
提到倉聖明智大學,就不得不提曾經輝煌一時但今已不存的愛儷園和他的男女主人。男主人,英籍猶太人,毆司•愛•哈同(1847〜1931),號明智居士;女主人姓羅,原名儷穗(亦作儷蕤),號迦陵(1864〜1931),原籍福建,生於上海,早年生活道路極其坎坷,後結識哈同。她篤信佛教,法名大綸,哈同在一八九九年購進靜安寺路長濱之間近三百畝的土地,於一九○四年至一九○九年,請黃宗仰(烏目山僧)營建中西合璧的愛儷園。花園名稱自男女主人名字中各取一字,也俗稱為哈同花園。倉聖明智大學在花園的東南角,占花園面積八分之一,名稱取自倉頡(倉聖)與哈同之號。哈同花園室外的「淡圃」種有菊花,園裡還有紫藤、荷花、梅花和翠竹等花草,且建有玻璃花棚,且雇傭專業的蒔花工人。禽鳥有孔雀、鴛鴦、山雞、鵝等;走獸有鹿、猴和兔子等,這為繆莆孫的花鳥畫寫生提供了極佳的觀察契機。筆者統計《由里山人菊譜》中,標記寫生自哈同花園的菊花有十三種,分別是:泥金球、龍爪菊、虎爪黃、金絲繫蛛、月波黃、獅黃、金烏焰、白素素、粉爪痕、芙蓉面、紫玉盤、瑞紫、草上霜,但其中僅有六種出現於《豔菊圖冊》中。由此可見,繆莆孫的菊花畫譜與冊頁的內容重合率並不高,他寫生的菊花數量可觀,誠如某些研究文章所言,他「歷年來積累菊類達三百餘種」。
而哈同花園之所以有珍貴品種的花卉,一是與哈同夫人的個人喜好有關,另亦是承襲了南方歷史悠久的賞菊傳統。如明文震亨《長物志》記載:「吳中菊花盛時,好事家必取數百本,五色相間,高下次列,以供賞玩。此以誇富貴容則可。若真能賞花者,必覓異種,用古盆盎植一枝兩枝,莖挺而秀,葉密而肥,至花發時,置几榻間,坐臥把玩,乃為得花之性情」。
繆莆孫到滬後,除了投身於倉聖明智大學的教學與繪畫創作外,亦積極參加詩社與畫社等社團及展覽的活動。如「己未(1919)結益社於淞濱」。此外,又在一九二五年與吳昌碩、王震、張大千、劉海粟等活動於海上書畫聯合會,一九三四年參與婆羅畫社活動。其作品〈東籬晚香〉、〈寒菊圖〉、〈晚香冷豔圖〉參加了民國十八年(1929)的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
北宋劉蒙《菊譜》敘曰:「菊獨以秋花悅茂於風霜搖落之時,此其得時者異也」。菊花凌霜不凋的特性,使其成為了飄然不群的高雅題材,被認為是「正人達士堅操篤行」的象徵。古人因愛菊而繪菊。花鳥畫自唐代分科獨立,據載刁光胤和滕昌佑曾畫菊,但作品不傳。宋趙昌在〈寫生蛺蝶圖〉中,以叢生的荊棘與堅韌的野菊作為蛺蝶飛舞的背景。宋人摹緙崔白的〈三秋圖〉中,黃菊盛放於湖石之間。元代鄭思肖〈寒菊〉以「寧可枝頭抱香死」的菊花,表現了忠貞的民族氣節。明清至近代,沈周、徐渭、陳淳、惲南田、石濤、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紛紛畫菊,借物抒情言志。宋元以來畫菊流派眾多,有白描者、有雙勾設色者、有沒骨者,皆對花寫真。
從繆莆孫的菊花作品中,可見黃山壽與蔣維瀚對他的雙重影響。黃山壽花鳥畫常以雙勾法畫花頭與莖幹,沒骨法繪葉片,筆下花卉,生機盎然,豔而不俗。此種方式被繆莆孫所繼承,將黃山壽與繆莆孫作品並置,可見後者的學習脈絡。繆莆孫為黃山壽再傳弟子,他直接學習的老師是蔣維瀚。據記載,蔣維瀚父蔣樹德幼年時品學兼優,擅長書畫,後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輟學習工。
|